39小说 - 全章节免费在线阅读平台 > 军史小说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430章 父皇的江山确实马背得来,但惠帝、明帝也不见得就会武吧?

第430章 父皇的江山确实马背得来,但惠帝、明帝也不见得就会武吧?

推荐阅读:枭雄风云录逆转苍穹甜心出击:殿下哪里逃秦葬都市医武高手最强之兵凤霸天下神医狂妃我在地狱等你绝世魔主星际大地主

    斜谷之西三十里,魏军残兵败将逶迤而行。
    旌旗歪斜,甲胄不全。
    韩德头盔已失,披头散发,肩上箭伤犹在渗血。
    这位昨日还意气风发的大魏猛将,此刻目光呆滞,口中不住喃喃:
    “吾四子……吾四子……”
    “尽为赵云所害也。”
    残兵行至汉中城下,守军见是韩德旗号,急忙开门。
    韩德直奔府衙,见吕乂正在厅中与诸将议事。
    乃扑通跪地,放声大哭:
    “府君!韩德无能,四子皆丧于赵云之手!”
    “三千儿郎,十不存一啊!”
    此言一出,满堂哗然。
    吕乂手中竹简地,疾步下堂扶起韩德:
    “韩将军请起,究竟发生何事了?”
    韩德泣不成声,断断续续将战况道来。
    当听到赵云单骑连斩四将时,堂上诸将无不色变。
    参军程武——乃魏国谋士程昱之子。
    他蹙眉道:
    “赵云年逾七旬,犹能如此骁勇,实非常人。”
    吕乂沉吟良久,忽拍案而起:
    “赵云虽勇,毕竟兵少。”
    “吾当亲统大军,为韩将军雪恨!”
    韩德叩首流血:
    “德愿为先锋,必取赵云首级,祭我四子在天之灵!”
    程武急谏:
    “府君三思!赵云既胜,士气正盛。”
    “倒不如固守待援。”
    吕乂摆手打断:
    “若任赵云在斜谷纵横,汉中危矣。”
    “吾意已决,明日出兵!”
    次日平明,吕乂亲率八千精兵出城。
    金盔白马,手提大砍刀。
    左右韩德、程武相随。
    探马早报入汉寨,邓芝闻报忧心忡忡:
    “将军昨日力战,今日吕乂亲至,恐有恶战。”
    “不如暂避其锋,专侯丞相大军到来。”
    赵云朗声大笑:
    “伯苗何怯也!”
    “正要他倾巢而出,方可一举破之!”
    遂披挂上马,引千余军出营列阵。
    两边都是倔脾气。
    一个不服老,一个着急立功。
    两军对圆,吕乂在门旗下见赵云虽须发皆白,却威风凛凛。
    银枪白马,宛若天神下凡,不禁暗叹:
    “人言赵云英雄,果不虚传!”
    韩德早已按捺不住,纵马出阵,厉声喝道:
    “老贼!杀子之仇,不共戴天!今日必取汝命!”
    赵云冷然道:
    “昨日放汝生路,奈何不知悔改?”
    “今日整军,又来送死?”
    韩德目眦尽裂:
    “老匹夫灭我满门,还敢妄言!”
    话,挥动开山大斧,直取赵云。
    赵云叹道:
    “执迷不悟,冥顽不灵!”
    乃挺枪相迎。
    韩德报仇心切,斧法已乱,不过三合。
    被赵云一枪刺穿咽喉,栽马下。
    吕乂见韩德丧命,正欲出战,程武急阻:
    “府君不可!赵云锐气正盛,当以计取之!”
    吕乂犹豫间,赵云已拍马冲来,急忙闪入阵中。
    邓芝见机挥军掩杀,魏军又败一阵,退十余里下寨。
    当夜,魏寨中灯火通明。
    吕乂聚将议事,面带忧色:
    “赵云英勇无敌,如之奈何?”
    程武献计道:
    “某观赵云虽勇,毕竟年迈。”
    “今日连胜,必生骄心。”
    “来日可设伏兵,诱其深入,然后图之。”
    话音未,帐外忽传喧哗。
    亲兵来报:
    韩德部曲百余人,白衣白甲,跪在寨门前求见。
    吕乂出帐视之,见这些来自西凉的健儿个个带伤,却目光坚毅。
    为首校尉叩首道:
    “韩将军待我等恩重如山,今将军满门殉国。”
    “我等愿为前部,誓杀赵云!”
    吕乂感其忠义,温言抚慰:
    “诸位壮士忠心可嘉。”
    “然报仇之事,当从长计议。”
    “府君!”
    校尉昂首道,“赵云连战两日,人困马乏。”
    “今夜若劫营,必可成功!”
    程武急道:
    “不可!赵云宿将,岂不防劫营?”
    校尉泣道:
    “纵是刀山火海,我等亦在所不辞!”
    “若不能报仇,有何面目见韩将军于九泉!”
    吕乂见群情激愤,沉吟片刻:
    “既然如此……可派股精锐袭扰,使其不得安眠。”
    “明日再行大计。”
    “此乃彭越扰楚之法也。”
    是夜,魏军数次袭扰汉寨。
    虽未造成大损,却使汉军彻夜戒备。
    翌日清晨,
    吕乂依程武之计,令董禧引三千军伏于左,薛则引三千军伏于右。
    自统大军出战。
    汉寨中,邓芝见赵云眼布血丝,谏道:
    “将军连日征战,今日不妨由末将出战。”
    赵云摇头:
    “吕乂新败,竟敢再来,必有诡计。”
    “老夫正要看他有何能耐!”
    两军对阵,魏将潘遂出马挑战。
    战不三合,拨马便走。
    赵云欲追,邓芝急呼:
    “将军心埋伏!”
    赵云大笑道:
    “便是龙潭虎穴,吾何惧哉!”
    乃纵马追去。
    魏阵中八员将齐出,放过吕乂,且战且走。
    赵云杀得性起,深入重地。
    忽听号炮连响,四面伏兵尽出。
    左有董禧,右有薛则,将赵云团团围住。
    邓芝引兵来救,却被重重阻隔,不能前进。
    赵云被困核心,四顾魏兵如潮水般涌来。
    老将军银枪舞动,如梨花纷飞,所到之处,人仰马翻。
    然魏军前仆后继,越围越厚。
    山坡上,吕乂挥旗指挥。
    赵云向东则红旗指东,向西则白旗指西,处处受制。
    老将军大怒,引兵杀向山坡,欲擒吕乂。
    半山中滚木礌石如雨而下,汉军不能前进。
    魏军在山上齐声嘲笑:
    “赵云老矣!尚能战否?”
    赵云闻言,银须倒竖,大喝一声:
    “鼠辈安敢欺吾年老!”
    话,竟顶着滚木礌石,单骑冲上山坡。
    吕乂见老将军如天神下凡,吓得跌马下。
    急令加强防守,方才挡住赵云。
    从辰时杀至酉时,赵云血染征袍,坐骑多处带伤。
    眼见天色已晚,只得下令暂歇。
    残兵退至一丘,清点人数,只剩七百余人,且多半带伤。
    众人人困马乏,卸甲休息。
    赵云倚枪而坐,望着初升的明月,忽忆起建安十三年的清河之战。
    那时他率军,单骑闯阵,何等艰险!
    在魏军阵中当真是如入无人之境。
    如今再不能像往年那般,来去自如了。
    念及此,赵云忍不住又是一声长叹。
    果真是:
    自古英雄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
    “将军,”亲兵递上水囊,“饮些水吧。”
    赵云接过,见这亲兵不过十六七岁,面容稚嫩,却已身经数战。
    乃温言问道:
    “少年惧否?”
    少年昂首道:
    “能与将军并肩而战,死而无憾!”
    赵云抚须长叹:
    “善!大汉有此儿郎,何愁不兴!”
    忽四面火光冲天,鼓声震地,魏军乘夜来攻。
    箭如飞蝗,汉军纷纷举盾遮挡。
    吕乂在远处高呼:
    “赵云早降!免汝一死!”
    赵云翻身上马,银枪指天:
    “大汉赵子龙在此,谁敢来战!”
    魏军蜂拥而上。
    赵云左冲右突,枪下亡魂无数。
    然魏军重重迭迭,杀之不尽。
    斜谷之中,杀声震天。
    赵云被困在核心,银枪染血,战袍破碎。
    魏兵如潮水般涌来,老将军虽勇。
    毕竟年过七旬,连战两日,气力渐衰。
    “保护将军!”
    亲兵队长高呼,十余名汉军结阵护在赵云周围,却接连倒在箭雨之下。
    赵云目眦尽裂,银枪舞动如风。
    连刺数名魏将,然四面敌军越聚越多。
    吕乂在山上挥旗指挥,魏军阵势变幻,将汉军残部围得水泄不通。
    正当危急之际,忽听东北角喊声大起,魏军阵脚大乱。
    一彪军马如利剑般杀入重围,当先大将黑甲黑袍,手持丈八点钢矛。
    所到之处,魏兵纷纷倒地。
    马项下悬着一颗血淋淋的人头,格外骇人。
    “张苞在此!魏贼休伤我赵叔父!”
    那将声若洪钟,转眼已杀至近前。
    赵云定睛一看,果然是张飞之子张苞,不禁大喜:
    “贤侄何以至此?”
    张苞勒马施礼:
    “丞相恐老将军有失,特遣侄引五千兵接应。”
    “闻老将军被困,故杀透重围。”
    “适才遇着魏将薛则拦路,已被侄斩之!”
    罢,一指马上首级。
    赵云抚掌大笑:
    “虎父无犬子!果真张益德之后也!”
    二人正话间。
    西北角又起骚动,只见魏兵弃戈奔走,又一彪军马杀到。
    为首大将绿袍金甲,手提青龙刀,马上同样悬着一颗人头。
    “关兴来也!赵叔父安在?”
    赵云喜出望外:
    “今日得见二位贤侄,此天助大汉也!”
    关兴驰至近前,滚鞍下马:
    “侄奉丞相之命,恐老将军有失,特引五千兵前来。”
    “方才阵前遇魏将董禧,已枭首在此!”
    赵云见二将英姿勃发,忽生感慨:
    “昔年与汝父同佐陛下,今见汝辈,恍如昨日。”
    张苞挺矛道:
    “赵叔父,丞相大军随后便到。”
    “何不趁今日擒住吕乂,以定汉中大事?”
    关兴亦道:
    “侄愿为前部!”
    赵云豪气顿生:
    “善!吾当与二位贤侄并力破敌!”
    张苞、关兴各引本部兵马,分两路杀去。
    赵云回顾左右,见士卒虽疲,目光坚毅,遂振臂高呼:
    “诸君!关张二将军之子尚且争先,吾等岂可后?”
    “今日当舍命报国,誓擒吕乂!”
    众军齐声呼应,声震山谷。
    老将军银枪一指,率残部直取中军。
    时已黄昏,斜谷中火光四起。
    三路汉军如蛟龙出海,在魏军阵中纵横驰骋。
    张苞一马当先,丈八矛舞动如风,连挑魏军七员偏将。
    正遇魏将李别率兵来挡,战不三合,被张苞一矛刺于马下。
    黑旗军势如破竹,直扑魏军左翼。
    关兴青龙刀寒光闪烁,刀法尽得关羽真传。
    魏将王单持戟来战。
    关兴大喝一声,刀光过处,连人带戟斩为两段。
    绿旗军锐不可当,右翼魏军顷刻溃散。
    赵云虽疲惫,见二将如此英勇,豪情复炽。
    亮银枪如蛟龙出海,专寻魏军将领厮杀。
    连斩魏将十二员,所向披靡。
    吕乂在山上见大势已去,急令鸣金收兵。
    然败势已成,魏军各自逃命,不听号令。
    邓芝在外围见魏军阵乱,立即挥军掩杀。
    汉军内外夹攻,杀得魏兵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斜谷之中,惨叫之声不绝于耳。
    夜幕降临,
    吕乂见军心已散,只得引帐下骁将百余人,弃了大军,望南郑而逃。
    关兴、张苞杀得性起,闻吕乂逃走,立即各引轻骑追赶。
    张苞马快,率先追上一股魏军残兵,大喝:
    “吕乂何在?”
    败兵指南方:
    “太守已往南郑去了!”
    关兴从后赶来:
    “贤弟,不可使吕乂入城!”
    二人合兵一处,连夜急追。
    吕乂逃至南郑城下,令守军开门。
    城门刚启,忽听身后马蹄声急,关兴、张苞已追至百步之外。
    “快关城门!”
    吕乂惊呼,纵马入城。
    城门勉强闭合,关兴青龙刀已劈在门上,木屑纷飞。
    “可惜!”
    张苞顿足,“让这老贼逃了!”
    不多时,赵云、邓芝相继率军赶到。
    见城头戒备森严,赵云下令:
    “三面围城,待丞相大军到来。”
    ……
    话分两头,
    成都魏王宫内,烛火通明。
    曹叡手持八百里加急军报,指尖微微发颤。
    阶下文武百官垂首肃立,殿中寂静得能听见铜漏滴答之声。
    “汉中……危在旦夕。”
    曹叡将军报重重拍在案上,声音沙哑。
    “吕乂困守南郑,赵云连破我军。”
    “诸卿……有何良策?”
    黄权出班奏道:
    “大王,汉中乃益州咽喉,绝不可失。”
    “当速发援军,支援汉中”
    “援军?何处还有援军?”
    曹叡猛然起身,在丹墀上来回踱步。
    “邓艾大军在沓中与姜维对峙,曹休在东南防御荆襄之敌。”
    “朝中……朝中还有谁能领兵?”
    一阵难堪的沉默。
    老臣赵俨颤巍巍出列:
    “老臣愿往……”
    曹叡苦笑摆手:
    “赵爱卿年事已高,孤岂忍心?”
    忽然,虎贲中郎将荀恽越众而出。
    他乃是前尚书令荀彧的长子。
    “臣保举一人,可退诸葛亮之兵。”
    “哦?是谁!快讲!”
    “江阳侯曹彰。”
    此言一出,满殿哗然。
    曹叡脸色微变,缓缓坐回王位:
    “子文叔叔……”
    原来,当年曹丕继位时,曹彰手中还握有兵马。
    并且其还率军进入了成都,一度有机会抢到王位。
    但彼时曹丕利用群臣向曹彰施压,并打感情牌。
    使得曹彰最终放弃了争夺王位,回到了自己的封地。
    而终曹丕一朝,曹彰也再未被启用。
    如今国家有难,去求曹彰,的确令人难以启齿。
    荀恽慨然道:
    “江阳侯乃庄王之子,勇武过人。”
    “若得他出山,何愁诸葛亮不退兵?”
    曹叡默然良久,叹道:
    “先父在时,多亏待子文叔叔。”
    “建安二十二年,因他私自调兵,险些问罪……如今他怎肯助我?”
    “大王!”
    荀恽跪地叩首,“曹氏一族,同气连枝。”
    “江阳侯深明大义,必不会坐视国难。”
    曹叡环视群臣,见众人皆垂首不语,知已无他策,只得道:
    “好罢,拟诏。”
    巴蜀之地,山峦迭翠。
    江阳城外猎场中,号角连天,旌旗招展。
    曹彰纵马驰骋,开弓如满月,一箭射中百步外麋鹿。
    左右齐声喝彩:
    “侯爷神射!”
    年近四旬的曹彰依旧雄健,虬髯如戟,目光如电。
    他抚弓笑道:
    “比起当年在漠北射雕,此不过儿戏耳。”
    正话间,一骑快马疾驰而至。
    马上使者滚鞍下跪:
    “侯爷!成都急诏!”
    曹彰展开诏书,脸色渐凝。
    左右亲信见状,纷纷围拢。
    “曹叡儿,如今知道来求侯爷了?”
    部将夏侯衡冷笑道。
    “当年庄王驾崩,究竟传位于谁,尚不可尽知。”
    “若不是曹丕矫诏……”
    参军闻言,急止曰:
    “将军慎言!”
    另一将领道:
    “侯爷镇守江阳十余载,从未得朝廷半点粮饷。”
    “今日有难,倒想起侯爷了?”
    曹彰默然不语,目光投向北方。
    良久,他沉声道:
    “备马。”
    “侯爷!”
    曹彰猛然转身,虬髯戟张:
    “尔等要某做不忠不义之人么?”
    “国难当头,某岂能坐视?”
    夏侯衡急道:
    “侯爷三思!此去若胜,功高震主。”
    “若败,性命难保。”
    “倒不如作上观,待价而沽。”
    此言一出,众人无不倒吸了一口凉气。
    什么叫待价而沽?
    那不就是要曹彰当两边的摇摆人吗?
    毕竟曹彰手里是有兵的。
    此前过,
    从古至今,凡是带资进组的,待遇的都非常好。
    像曹彰这种手里有兵的,如果能在关键时刻投靠汉军。
    其百分之一百是能够得到优待的,
    这一点,毋庸置疑。
    因为只要稍微有一点政治水平的,都不可能不优待这种有实力,且有象征意义的宗室降将。
    所以曹彰的决定,是非常能够影响战争局势的。
    “某意已决,诸公不必再议!”
    曹彰斩钉截铁地道:
    “速点一万精兵,明日出征!”
    三日后,成都行宫。
    曹叡得报曹彰大军将至,亲率百官出迎。
    时值盛夏,烈日当空。
    曹彰率军列阵城外,黑色铠甲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见大王仪仗出城,他翻身下马,单膝跪地:
    “臣曹彰,叩见大王。”
    曹叡急忙上前搀扶:
    “叔父请起!”
    执手细看,见曹彰风尘仆仆,甲胄上犹带征尘,不禁哽咽:
    “侄儿无能,累叔父受苦。”
    曹彰见曹叡眼含热泪,想起兄长曹丕,心中百感交集:
    “……大王言重了。”
    “为国效力,臣之本分也。”
    叔侄携手入城。
    宴席之上,曹叡亲自把盏:
    “孤闻叔父在江阳厉兵秣马,今日一见,果然军容整肃。”
    曹彰举杯道:
    “臣在江阳十余年,无日不敢忘先王遗志。”
    “今诸葛亮犯境,正该效命。”
    酒过三巡,曹叡叹道:
    “不瞒叔父,如今朝中……能征善战之将寥寥。”
    “若非万不得已,孤也不愿劳动叔父。”
    曹彰放下酒杯,正色道:
    “大王可知诸葛亮为何派赵云为先锋?”
    “请叔父指教。”
    “赵云年逾七旬,诸葛亮岂不知他年老?此乃激将之法。”
    曹彰目光炯炯,“他要的就是我军轻敌。”
    “某料定,汉中战事,另有玄机。”
    曹叡恍然:
    “叔父之意是……?”
    “诸葛亮明攻汉中,暗图成都。”
    曹彰握紧酒杯,“吾料定诸葛亮肯定要从出兵攻打阳平关。”
    满座皆惊。
    曹叡手中玉箸地:
    “这……这如何是好?”
    曹彰起身下拜:
    “请大王授臣全权,臣愿亲率精锐,驰援汉中,兼防阳平关。”
    次日朝会。
    曹叡拜曹彰为都督,假节钺,总领汉中军事。
    诏书宣读完毕,却见谯周出班反对。
    “大王!江阳侯虽勇,然久不在朝,恐难服众。”
    “且……”
    “且什么?”
    曹彰虬髯微颤。
    谯周昂首道:
    “且建安年间,侯爷擅调兵马,先王曾下诏申饬。”
    “今日授以重兵,老臣恐生变故。”
    曹彰勃然大怒,正要发作,忽见一人越众而出:
    “谯大夫此言差矣!”
    众人视之,乃是车骑将军吴懿也
    吴懿向曹叡施礼道:
    “昔年楚汉相争,高祖用韩信而不疑。”
    “光武中兴,推心置腹于云台诸将。”
    “今国家危难,正当用人不疑。”
    “江阳侯忠心为国,天地可鉴!”
    “老臣愿与侯爷,共往汉中破敌。”
    曹彰向吴懿投去感激的一瞥,随即解下佩剑,双手奉上:
    “大王若疑臣心,请收此剑。”
    曹叡离座,亲手为曹彰系回佩剑:
    “孤若疑叔父,天地不容!”
    又对谯周道。
    “……谯大夫多虑了。”
    “孤之叔父,岂是通敌者也?”
    遂拜曹彰为都督,吴懿为副都督。
    成都拨五千人马,并曹彰一万人马。
    共计一万五千人,火速前往汉中支援。
    不表。
    ……
    洛阳南宫的后苑里,春日的阳光透过新发的柳枝,洒在青石铺就的演武场上。
    刘备身着常服,坐在胡床上,看着场中两个老兄弟切磋武艺。
    关羽手持青龙刀,张飞握着丈八蛇矛。
    虽是演练,却依然虎虎生风。
    刀光矛影间,两位老将须发皆白,但身手依旧矫健。
    “二弟、三弟,歇息片刻吧。”刘
    备咳嗽了两声,从身旁内侍手中接过药碗,一饮而尽。
    关羽收刀而立,美髯在春风中飘动:
    “兄长今日气色见好。”
    张飞将蛇矛插在地上,抹了把汗:
    “太医开的药总算见效了。”
    “大哥这病拖了半年,可把俺急坏了。”
    刘备微微一笑,转向站在一旁的儿子:
    “阿斗,看你二位叔父的武艺如何?”
    刘禅穿着太子常服,闻言躬身道:
    “二位叔父勇武不减当年。”
    “那你为何不跟着学些武艺?”
    刘备问道,“朕让你每日清晨来此,可不是让你站着看的。”
    刘禅迟疑片刻,抬头问道:
    “父皇,儿臣有一事不明。”
    “学武……究竟有什么用?”
    刘备一愣,随即笑道:
    “我儿何出此言?高祖斩白蛇起义,光武中兴汉室。”
    “还有朕与你这二位叔父打下的天下,哪个不是靠马上得来的?”
    刘禅不慌不忙地回答:
    “可是父皇,汉惠帝与汉明帝,也不见得就会习武吧?”
    “你!”
    刘备猛地起身,随即一阵剧烈的咳嗽。
    关羽、张飞急忙上前搀扶。
    “陛下息怒。”
    关羽劝道。
    刘备推开二人的手,指着刘禅:
    “朕让你读书,你读的书便是拿来与朕顶嘴的吗?”
    正当气氛紧张之际,苑门外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
    众人回头,只见一位老臣,在内侍的簇拥下负手而来。
    “陛下何必动怒?”
    老臣笑着行礼,“老臣在苑外都听见了。”
    刘备见到来人,脸色稍霁:
    “子玉怎么来了?”
    来者正是已经半隐于朝的前首相李翊。
    虽已年近六旬,但依然精神矍铄,目光也依然锐利。
    “老臣听陛下今日精神见好,特来请安。”
    李翊转向刘禅,眨了眨眼。
    “方才听到太子殿下的疑问,倒让老臣想起一个典故。”
    刘备重新坐下:
    “相父又要为这子开脱了。”
    “非也非也。”
    李翊捋着白须,“当年项羽跟随其叔父项梁习武时,也曾过:”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依老臣看来,太子愿意思考为君之道,比单纯习武更有意义。”
    刘禅闻言,向李翊投去感激的目光。
    刘备叹了口气:
    “你这当相父相父,总是太惯着他了。”
    “老臣从未惯着太子。”
    李翊正色道:
    “陛下卧病这半年来,太子监国,将朝政处理得井井有条。”
    “昨日户部上报的春耕事宜,太子批阅的奏章,连老臣都挑不出错处。”
    刘禅顿时来了精神,向刘备邀功:
    “父皇您看,相父都儿臣做得好!”
    刘备冷哼一声:
    “那是因为有相父在朝中帮你镇住那帮老臣,又让庞士元、刘子扬分担了大部分政务。”
    “不然你以为能这么轻松?”
    “那些跟随朕打天下的老臣,朕有时候应付起来都觉得棘手。”
    刘禅不服气地:
    “可儿臣偏偏就是有相父,别人没有啊。”
    苑中一时寂静,只有春风吹动柳枝的沙沙声。
    刘备凝视着儿子,缓缓问道:
    “万一有天你相父不在了,你怎么办?”
    这句话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场众人无不色变。
    李翊率先打破沉默:
    “陛下,老臣虽然年迈,但再辅佐太子十年八年还不成问题。”
    刘备却摇了摇头,对关羽、张飞道:
    “二弟、三弟,你们先带阿斗去偏殿。”
    “朕与相父有话要。”
    待众人离去,刘备示意李翊坐在身旁的石凳上。
    “子玉,朕的身体,朕自己清楚。”
    刘备望着远处宫墙上的飞檐。
    “这次大病,让朕想了很多。”
    李翊轻声道:
    “陛下不必忧心,太子虽然年少,但天资聪颖……”
    “子玉!”
    刘备打断他,“你我都知道,阿斗的资质……只能算是平平。”
    “他虽然仁厚,但有时候太过迟缓。”
    “如今的江山,是朕跟你一起打下来的。”
    “朕知道这江山有多么来之不易。”
    “你聪明绝顶,朕情愿相信你的判断。”
    “毕竟你我一手建立的汉室江山,你也不愿意见之倾覆吧?”
    李翊沉默片刻,终于叹了口气:
    “太子仁厚,若能得贤臣辅佐,守成足矣。”
    “守成?”
    刘备眉头拧起:
    “古人云:打天下易,守天下难。”
    “这守天下,可是一门大学问。”
    “阿斗他……真能做到吗?”
    春风拂过,带来桃花的香气。
    两位老人相对无言,仿佛都在回忆那些金戈铁马的岁月。
    李翊忽然剧烈地咳嗽起来,刘备关切地为他抚背。
    “陛下,”李翊喘匀了气,“老臣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子玉但无妨。”
    “太子今日之言,未必全无道理。”
    刘备挑眉:
    “子玉何意?”
    李翊正色道:
    “兼弱攻昧,武之善经也。”
    “治国者,不以利而动大义。”
    刘备若有所悟:
    “子玉的意思是……”
    “武力可取天下,但不可单凭武力治天下。”
    李翊目光深邃,“太子不愿习武,而好读书,未必是坏事。”
    “关键是,他读的是什么书,学的是什么道理。”
    刘备沉思良久,忽然问道:
    “子玉以为,阿斗近来读的书如何?”
    李翊露出欣慰的笑容:
    “老臣正要禀报。”
    “太子近日精读《史记》,尤其对《孝文本纪》多有心得。”
    “前日还与老臣讨论,为何汉文帝以代王入继大统,却能创下文景之治。”
    “哦?”刘备来了兴趣,“他怎么?”
    “太子,文帝之能,在于识人善任,垂拱而治。”
    “周勃、陈平等老臣,皆高祖旧部。”
    “文帝能尽用其才,不疑不忌。”
    刘备微微点头,脸上总算露出一抹笑意。
    “这倒是有些见地。”
    “所以老臣以为,”李翊趁热打铁,“太子习武强身即可,不必强求成为万人敌。”
    “为君者,真正的万人敌,在这里。”
    他指了指自己的头,又指了指心口。
    刘备终于露出了真心的笑容:
    “子玉总是能服朕。”
    傍晚时分,刘备在寝宫中召见刘禅。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在父子二人身上洒下金色的光斑。
    “阿斗,今日父皇对你发火,你可怨恨?”
    刘备温和地问道。
    刘禅跪坐在父亲榻前:
    “……儿臣不敢。”
    “父皇教诲的是,儿臣不该顶撞父皇。”
    刘备示意儿子坐近些:
    “你那个问题,朕思考了整整一个下午。”
    刘禅惊讶地抬头。
    “习武有什么用?”
    刘备缓缓道,“朕年轻时,以为武艺高强就能平定天下。”
    “后来才明白,真正的强者。”
    “不是力能扛鼎的项羽,而是善于将将的高祖皇帝。”
    “父皇……”
    “但是,”刘备话锋一转,“为君者也不能全然不知兵,你可知为何?”
    刘禅思索片刻:
    “若不知兵,则难辨将才之优劣?”
    “不错。”
    刘备欣慰地点头,“朕让你习武,不是要你亲自上阵杀敌,而是要你懂得将士的辛苦。”
    “明白战争的残酷。”
    “如此,才不会轻启战端,也不会随意牺牲将士的性命。”
    “你看你相父,人人都谓你相父是军神。”
    “可你相父总是在避战,总是反对轻启战端。”
    “好比两年前的鲜卑之乱,你相父就非常反对大规模起兵征讨。”
    “因为他知道,战争一起,受苦的永远是老百姓。”
    刘禅郑重地行礼:
    “儿臣明白了。”
    刘备从枕边取出一卷书:
    “这是朕这些日子卧病在床,写下的《为君要略》。”
    “其中记载了朕与朝中各位老臣相处的经验,还有用兵、治国的体会。”
    “你拿回去好好研读。”
    刘禅双手接过,感觉这些书本沉甸甸的。
    “还有,”刘备凝视着儿子,“好好孝敬你相父。”
    “他是真正的大才,更是真心辅佐你的忠臣。”
    “你侍奉他,当如侍奉朕一样。”
    “……儿臣遵旨。”
    当晚,刘备特许李翊留宿宫中。
    两位老人在月光下对酌。
    “子玉,朕还有一事相托。”
    刘备饮尽杯中酒,神色凝重。
    李翊放下酒杯:
    “陛下请讲。”
    “他日……若阿斗实在不堪大任,”
    刘备的声音有些哽咽,“请子玉务必保住他的性命。”
    “这江山……可以不要,但我刘氏血脉不可断绝。”
    李翊闻言,后脊一凉,也不知刘备是不是喝高了,出此言语。
    乃伏地顿首道:
    “陛下何出此言!太子必能克承大统,老臣肝脑涂地,敢不效命?”
    刘备紧紧握住李翊的手。
    “你就当朕是酒后胡言吧,但这是朕的真心话。”
    李翊终于重重点头:
    “老臣……遵旨。”
    月光如水,洒在两位老人身上。
    宫墙外,洛阳城的万家灯火如同繁星点点。
    “子玉,你还记得当年在下邳时吗?”
    刘备忽然笑道,“那时我们兵不过千,将不过关张赵,却依然做着复兴汉室的梦。”
    李翊也笑了:
    “如何不记得?那时诸葛亮还未出山,庞统也还没来投奔。”
    “就我们几个老家伙,整天做着不切实际的梦。”
    “可现在,我们真的有了汉室天下。”
    刘备望着星空,眼中闪着光。
    “子玉,你朕能看到天下一统的那天吗?”
    李翊没有回答,只是为刘备斟满了酒。
    春夜的微风拂过宫苑,带来桃李的芬芳。
    在某个角里,年轻的太子正在灯下研读父亲赠与的竹简。
    时而蹙眉,时而颔首。
    也许,这就是希望。
    ……

本文网址:https://www.xs39.com/xs/21/21078/1240762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xs39.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