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行善事

推荐阅读:重回五零当军嫂重生混元道我不可能是剑神重生军少小甜妻穿越之军少小娇妻八零之神医有毒大唐新豪门大道匠心我的美女老总江州探案笔记

    我父亲对我这么大赞他的辩论对手很是不满,他几乎是像孩子一样的为了争宠而挑衅着,:“开几天粥棚也算做善事?那我明日就开他七天八天粥棚好了!”
    其他几位富绅闻听此言,纷纷围拢上来,赞叹着这位北平财主的仁心宅厚。
    “安先生的善举,定然会让临勐城中,从此再无一具饿殍!”
    “安先生此功德,必然是要记载于临勐县志之中的……”
    “安先生是真善人!”
    “安先生德善传家,必然会福荫子孙后代!”
    众人不吝赞美的词汇,夸的我父亲洋洋得意飘飘欲仙,他谦逊着连声:“过誉了,过誉了,各位兄台这样的抬爱,实在是让我愧不敢当,我也不过是略尽些绵薄之力而已……”
    谭震山激动的紧握着我父亲的双手,:“安先生此举真是让我这临勐人深感惭愧!我刚刚还和安先生在嘴上论什么高低上下,看来是谭某的心胸远不及安先生啊。既然安先生有此善举,我自然是不能后,我看这样好不好,咱们兄弟二人,就在临勐开他一个月的粥棚可好!”
    一个月的粥棚,相当于一个月不问人头的流水席,在粮价都要赶上肉价的年代,没有相当雄厚的财力是做不来这样的事情的。可是我的父亲已然是骑虎难下,面对着众人企盼的目光和热烈的掌声,自然是咬着牙一力应承了下来。
    待到众人散去,我的父亲大人才从天上回到了人间,他有些缓过神儿来了,拍着自己的脑袋,:“言多必失,言多必失啊……一个月的粥棚,这是要多少银元才做得下来……”
    他在那敲着脑袋计算着,我坐下来给自己倒了一杯茶,:“要我啊,这事儿都是您自找的,没人逼着您去发善举,是您自己非要把自己推到台上去的,人家谭先生家大业大,自然是出得起这笔钱,您呢?是准备把老本都搭进去,然后一个月后,开始每天顿顿西北风?”
    我父亲踌躇半晌,:“那……依你之见呢?”
    我被茶水呛了一口,二十多年来,我都已经习惯了父亲一不二的命令式话口吻,从没听我父亲能和我出“依你之见”这样征求意见的话,真是很不适应他忽然的这么不耻下问的态度。
    我咳了半天才缓过来,:“咳咳,依我之见,您赶紧去谭家和谭先生商量商量,咳咳,看看能不能把赈济灾民的时日减半,这样您还兴许能剩点安度晚年的钱。”
    听我这么,我父亲立刻板起了脸,:“亏你想得出来这样的馊主意!这么丢脸的事,我是万万做不来的!”
    “那成!您觉得丢脸,您要面子,那您就做好散尽家财的准备吧。”我不打算再和我这个死要面子的汉奸父亲,就此话题继续讨论下去,他这一辈子都被他的面子牵引着,没人能左右得了他,哪怕是他自己一旦涉及到了面子问题,他除了给自己挖坑,什么也做不来。
    我父亲盯着我看了半天,:“风凉话够了?你今天到我这干什么来了?就是专门给我添堵的吗!”
    我放下茶碗,:“您甭冤枉我,我可不是来给您添堵的,我是来给您送钱来了……这是我们的一位长官要我送给您的一点心意,他军务……什么的繁忙的很,就不亲自登门拜会您了,权托我代为转交。”
    我把汪庭岳给的一封银元放到了茶几上,站起身作势就要离开,我父亲叫住我,:“这一点钱也不过是杯水车薪!你就这么走了,那明日开粥棚的事,该如何安排?要是在北平也到好办,我四处筹借筹借,也能把事情办圆满了。可在这临勐,我人地生疏,你让我去哪里求借?你身为人子,你总得帮我想想办法吧?”
    我的父亲,自己惹麻烦上身,还能理直气壮的埋怨别人,我有这样的父亲,也算是我晦气的人生中最重要的烙印了。
    我在客厅中打着转,心想着该去哪里才能借到这么一大笔钱,能够解决因为我父亲的面子问题所引发的麻烦。
    我忽然想起了前些日子分赃得来的三根金条,本来是已经交给黄文烈和他的那些赃款一并充作军资,可是现在看起来,恐怕是要拿出来先做赈济灾民的事。
    心里有了托底的,我就安慰他,:“您就着手准备吧,总算也是您做的一件好事,就当是替您赎罪吧,我下午就把钱给您送来。”
    我父亲因为我话里带着刺儿,就有心发作,但是又听我会给他送钱过来,一时之间,恼也不是喜也不是,只能坐在那一杯借一杯的灌着茶水。
    我回到见龙湾,和黄文烈了这个情况,黄文烈到是非常赞成我父亲的做法,他把我的三根金条拿给我,还问我:“开一个月的粥棚,这三根黄鱼也不知道够不够?不够的话,我再给你补充一些。”
    我:“差不多吧,他自己还有老本,再也不是让他一个人拿这个钱,谭半城也会出一半。”
    黄文烈感慨着,:“谭先生真是云南商界的一面旗帜,他刚刚才向军部捐了一万银元,这又要开粥棚赈济灾民开,这样的人才配称得上是民族真正的脊梁!”
    我没时间迎合他的感慨,我拿着金条加上我手里的一部分军饷,又急匆匆赶回了临勐,我父亲看见金条喜出望外,立刻开始张罗着筹办各种事项。有了钱就好办事,买米雇人支起粥棚,米粥沸腾的香味吸引了成群结队拖家带口的难民们,每天前来领粥的长队都可以排到临勐城外。
    甚至很多都不是难民的本地人,也拿着碗到粥棚排队,这是没办法的事,谁让我们是处在这样一个饥饿的世界。每天两餐的粥棚足足开了一个月,我相信这一个月的赈济,真的是可以帮助很多人摆脱眼前的困境,甚至会因此挽救很多很多的生命。
    我的父亲因为这样空前赈济灾民的事情,成了临勐的大善人,现在在临勐街头基本没有几个不认识我父亲的。
    安大善人,现在是临勐老百姓心目中,一个响亮而又温暖的名字。

本文网址:https://www.xs39.com/xs/7/7680/408490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xs39.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