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秋意渐浓!

推荐阅读:不服来战,巨星撩夫有危险最好的我们(刘昊然、谭松韵主演)厉少要给力代嫁新娘不好惹替身娇妻一品嫡女都市最强弃少名门暖婚:战神宠娇妻霸道小村长富贵不能吟

    账号:搜索第155章秋意渐浓!第155章秋意渐浓!:
    一年后,曹浪制定的发展计划在各地稳步推进。岳飞、吕布、辛弃疾三路大军驻守前线,威震四方,使得敌军不敢轻举妄动。
    在其他州郡仍陷于混战之时,红巾军治理下的海州和碣州却是一片祥和,吸引了大量农商前来安家落户,两州之地愈发繁荣。
    然而,随着各地郡县按照计划迅速发展,政务繁重,官员人手严重不足。
    为此,曹浪早在三月便举办了第一次科举考核的初选。
    各地百姓可在当地郡城参加统一的初考,通过者将获得参加总考的资格文书,并于八月前往海州城参加科举总考。
    尽管曹浪大力推行教育,但仅一年时间,百姓的识字率仍有限,通过初考的大多是曾经读过书的人,其中不乏一些被压制的世家门阀子弟。
    历史上,明朝初建时,朱元璋曾停止科举十余年,大力发展教育,待百姓文化水平提升后才重启科举,正是为了避免世家门阀垄断晋升渠道。
    曹浪深知此理,但因急需人才,不得不先行科举一试。
    为防患于未然,曹浪在科举中增设了一道政审环节,交由沈炼及其麾下的锦衣卫暗中调查。
    自岳飞调往樊阳后,曹浪便将沈炼调至海州城,作为监控百官的眼线。
    一年来,沈炼已揪出数名贪官污吏,均被当众处决,以儆效尤。
    曹浪曾读史书,见朱元璋在位时诛杀众多官员,甚至包括开国功臣,一度认为其过于残暴。
    然而,当他坐上这个位置后,才深刻体会到朱元璋的无奈与艰辛。
    从三月初考到八月总考,中间五个月的时间,正是留给沈炼和锦衣卫对考生进行政审的期限。
    此举旨在确保考生中无此前被灭世家门阀的后人,例如碣州黄氏一族,门生遍布,若将其后人录取,恐在内部滋生事端,因此曹浪决定一概不予录用。
    八月初,海州城。
    秋意渐浓,天高云淡。
    曹浪在李白的陪同下站在城楼上,俯瞰着城外官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很是热闹。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海州城比之前更是繁荣了不少。
    街道宽阔整洁,两旁商铺林立,摊位整齐排列,叫卖声和百姓的欢笑声不绝于耳,显得格外热闹。
    八月中旬是科举总考的日子,来自各地的考生们纷纷涌入海州城,等待考核。
    这些来参加考试的考生们,或身着朴素布衣,或穿着略显陈旧的长衫,脸上却都带着期待与紧张的神情。
    因为没有限制年龄,考生当中有十六七岁的少年,有五六十岁的老人,每个人都在为考核准备,许多人走在路上都在翻看学习。
    科举总考的考场设在城中的一座宽敞书院内。
    主考官是李世民,监考官则是沈炼。两人一文一武,分别负责考核的公正与纪律。
    曹浪特意安排沈炼担任监考官,正是为了杜绝任何舞弊行为,确保科举的公平性。
    考核的题目由曹浪与萧何共同商议决定,内容涵盖了治国理政、民生经济、军事战略等多个方面。
    曹浪深知,选拔人才不仅要看其学识,更要考察其实际能力与远见卓识。因此,题目中既有经典典籍的解读,也有对当前局势的分析与对策,甚至还加了算术这一项考核,算作加分项。
    看到此情此景,站在边上的李白忍不住有准备吟诗一首。
    “海州秋日映晴空,
    科举盛景满城中
    将李白召唤来了也有两年多的时间了,李白的大名也慢慢传播开来,期间也做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好诗句出来。
    再加上曹浪故意影响舆论给李白造势,加速了他被众人推举为诗仙的位置上。
    现在李白也算是海碣两州的一方名士,算是达成了曹浪之前的目标。
    已经有读书人将李白视为偶像,争先购买李白诗集,也是财政上一笔不小的收入。
    李白也是此次科举考核的考官之一,不过只负责诗文的打分批改一项。
    等到考试当日,所有考生来到书院门口,排队进场,挨个安检搜身,一旦考试发生作弊者,先打三十大板,然后终生禁考。
    考核一共要持续六日,一日一项考题目。
    因为许多考生家境贫寒,所以考场给所有考生提供免费粥食,以及住宿让他们安心考试没有后顾之忧。
    通过各个郡县初考而来的考生一共有一千来号人。分为了几个考场才能坐下。
    第一日的考核题目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每一个考生需要按照这个题目,结合红巾军治下海州、碣州之现状,论述如何以民为本,实现长治久安。
    考题发放后,考场内顿时一片寂静。
    安静的只能听见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和考生们轻微的呼吸。
    许多考生看到题目后,都是眉头紧锁,有面露难色,显然对“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一主题感到棘手。
    郡县当中初考内容很简单,大多只要能够阅读文章,写得出一些简单的文章就能够过关。
    而总考一上来就是这么一个大题,顿时让一大半的考生不知道如何下笔。
    曹浪几个锦衣卫在几个考场当中巡视,观察着考生们的反应,并时不时看看其中一切考生所写的内容。
    一名年约二十的年轻考生,身穿洗得发白的布衣,目光炯炯地盯着考题,片刻后便提笔在纸上写下:“民者,国之根基也。红巾军以民为本,方能得天下之心……”
    他虽然看上去年纪轻轻,可是笔锋稳健,显然胸有成竹。
    而另一名年过五旬的老者,则皱着眉头,喃喃自语:“以民为本,如何落到实处?需得从赋税、农事、教化三方面入手……”
    除了曹浪外,沈炼这个监考官也带着一队锦衣卫在走廊间来回巡视。
    在黄都驻守几年的时间里,沈炼变得愈发老练,目光如鹰隼般扫视着每一个角落,没有人敢在他的巡视下搞小动作。
    他手握腰间的刀柄,神情冷峻,偶尔停下脚步左右看看,如同一把悬在考生头顶的利剑。
    李世民则手拿花名册,带着几人挨个座位核实考生的准考文书和本人是否是同一人,以避免他人代考的情况发生。

本文网址:https://www.xs39.com/xs/4/4843/241336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xs39.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