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章 第一次逛街

推荐阅读:傲娇总裁的火辣妻婚前试爱热血蔷薇我在这里等你钟爱一生六迹之梦魇宫冥婚夜嫁:皇叔,别咬我名侦探柯南之恶魔守护天将夜万界登陆

    走出校场大门,绕过一面照,眼前终于出现了这中原大国所拥有的街道景象。
    嗯,挺冷清的,毕竟正对着县署。
    舒珲三人加上袁天罡,后面跟随着几个“机灵一点”的衙差,一行人出得县署大门,便往西面而去。这县署坐在城郭正中,集中着整个县城的政治首脑与治安力量。是以周围多是富人居住区,临街商铺也相对繁华。
    县署西面街道,大多贩卖一些生活用品,与东面街道的文化用具相比,格调自是低了很多。路边商贩多身着皂(黑)衣,沿街叫卖,也偶有身着素衣的贩挑着些蔬菜瓜果穿街而过。
    衣着用料,多是些桂布(木棉布)、夏布(苎麻布)或者葛布(葛麻布)。偶有身着绸缎的阔绰户,有三五奴婢簇拥着出入一些茶楼酒肆,也是身着素色。
    这唐朝沿袭隋制,对百姓衣着颜色有着严格的限制。即使不是朝服、礼服或者命服,各级官员准许穿着的颜色也适用于常服。
    在唐朝,庶民服白,商贾衣皂这是律条。读书人可以穿黄色,这一条一度被废止,所以现在读书人也老老实实地一袭“白衣胜雪”。对于官员来,常服的颜色范围倒没有朝服一般一板一眼,六品以下绿、蓝、青可以混用,五品以上衣绯,三品以上服紫。
    当然,那些朝中大佬们为了显示自己的低调,也是经常身着白衣出门。不过你要是反过来,这可不行,要罚款的,严重时还得吃牢饭。
    所以无论是熟丝染色织成的蜀锦,或是素底堆彩线的四大名绣,还是对成布进行蜡染、绞缬(扎染)、夹缬(镂印),所制工艺品大多用在屏风团扇等装饰上。真正能够把它们穿出门外,便只有高居庙堂之上的官员了。
    舒珲一行除了几个衙差,倒是都有品级,能够勉强穿个彩色衣服出门。所以他们上得街道,便显得有些鹤立鸡群的味道。
    其实舒珲对于这身绿色的衣服一开始是拒绝的,不过还是那句话,客随主便,也不好挑拣什么。
    古代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受各种礼制和技术所限也都颇为低矮。是以对采光的布局要求不高,却需要重视御寒功能。在这种需求下,面南坐北的方位尊卑便被确立下来,经过多年演变,已经成了一门不大不的学问,隐隐有些风水的意思。
    不论城郭布局,还是内里建筑走向,都依从这个原则。转过一个接口,舒珲一行人便走上一条南北走向的长街。这里比刚才东西走向的街道又要繁华许多。
    大抵是因为东西走向的多为食肆客栈,主人白日经营晚上安顿,都在同一处地方。而南北走向的街道,两侧店铺鳞次栉比,都是一些隔断。想来多为大户人家手下产业,白日由私仆打点,全做生意之用。
    舒珲人腿短,在一群左右护卫排开人群的衙差之间只能看到他们的裤腿。所以敖广便将他抱在肩上,好让他仔细瞧瞧这大唐的商铺都有些什么。
    其实红鱼更想抱他,不过被舒珲机智地制止了。自己虽然可能三十斤不到,但看红鱼也不像能干重活的样子,怕是抱不了一会就得手软把他滑到地上。
    而且她也不高!
    舒珲爬到敖广这个七尺壮汉肩上,被他走路时的起伏颠得有些心惊胆颤,不禁怀疑是不是自己也被他传染了恐高症。
    这火井县只是个中下县,街道上并无太多高档货品。然而此地与吐蕃相去不远,也有些牦牛皮毛和干肉贩卖。布店中多卖绫罗绸缎,还有岭南道运来的桂布,但买的人却不多。农经济时期,民间男耕女织,成品布料的交易量其实不大。大多时候,布匹被纺织出来,并不作为货品出售,而是作为货币流通或者储备。
    听红鱼讲解,似乎长安城的布店中还有一种叫做白叠的料子,兼有丝绸的柔软和苎麻的厚实,又比两者更加保温。听起来似乎就是棉布,据价格不菲,不菲到让舒珲觉得有些匪夷所思。
    听袁天罡,这几年由于天气干旱,粮价一直高涨不退。一斗米由武德年间的六钱涨到如今的十二钱,整整翻了一倍,而且似乎还要继续涨下去。今年一匹生绢只能换到四斗米,其实因为桑叶也受干旱影响而减收,绢帛也是提过价了。
    一匹生绢长四十尺,如今值四十八钱。脱胶精炼再染色后,不加织绣最贵能卖到两百钱。
    而上好的白叠布,一尺就要二十钱!买足一匹,就要八百钱。
    确实是很贵啊,舒珲选择穿绸布。俗话,物以稀为贵,这确实不假。谁能想到,后世甚至比亚麻布还要便宜的棉布,如今却价值细绸的整整四倍呢?
    这个话题有些沉重,毕竟涉及了干旱和粮价,袁天罡这个一县父母和舒珲这个咸吃萝卜淡操心的孩讲到一半都沉默下来。
    舒珲决定不再多想这件事情。干旱歉收,这是后世也不能完全避免的问题。不能因为他跑到古代,知道得比别人稍微多一点就自命不凡,把自己在后世也抓瞎的活计硬往自己身上揽。
    这西面街道没有什么字画古玩,或者胭脂水粉的店铺。不论才子还是佳人,都没往这里凑合,倒还是颇有生活气息。
    这整条街上,只有舒珲一行人不是白丁,可行人见到他们也没过度惶恐。多是临到近前,便主动让开一条路而已。在唐朝时,虽然用法律把人分成三等,但到底没有把官员和庶民分作两等,官民关系还算和谐。
    而且路上行人都是步行,既没有骑马也没有坐轿。马在这个时候是稀罕物,大抵和后世豪车差不多。加上人口稀少,虽没有禁马但也很难见到。
    至于轿子,那更不是舒珲在电视中看到的某些朝代,富家姐都要坐个轿子好让某个登徒子藏身。现在的轿子,只有皇帝和皇后能坐。有钱?当大官?那你也得老老实实骑马。当然,你要是实在有钱也可以坐马车。
    此外,舒珲也看到了袁天罡特意“藏起来”不让他吃的各种荤辛调料,真真是让他激动难抑,差点就直接问袁天罡为什么不弄给他吃了。
    甚至他还在一间卖蜂蜡松明等照明燃料和动物油脂的店铺门前闻到了一股熟悉的香味,一问袁天罡,果然是胡麻油!
    这舒珲倒是不会弄错,胡麻油就是芝麻油,而不是没什么气味的亚麻油。舒珲对这些常见植物的名字有点轻微强迫,所以倒没有被后世那些卖油的商家带歪节奏。
    有了芝麻油,那炒菜可就不是梦了。虽然现在的压榨效率略低,但是想来以舒珲目前的身家还是能够消耗得起的。
    现在的植物油脂,还没有成规模的作坊。芝麻因为加入热水后直接研磨,油脂便能漂浮到水面上,是相对容易获取的植物油脂,所以一些农家也会自行榨取一些。
    而这里卖的,便是那些私奴俾比较充裕的富户,会让空暇的奴婢去从事一些生产。女的织布,男的榨油,这也是作坊的早期雏形。
    不过芝麻油虽然香,但也因为它太香了而会掩盖食物本身的味道。长久吃下去恐怕也不是很美,舒珲便向袁天罡打听起有没有亚麻油来。
    这芝麻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所带回来并成功引种的几种作物之一,同期带回的胡椒却只是成品香料而没有种植方法。听亚麻这名字,似乎原产亚一带,如果张骞出使西域能够带回芝麻,那么亚麻也当不在话下才是。
    舒珲看了看满街的麻衣,他区分不出到底都是些什么麻,应该会有亚麻……吧?
    “亚麻?那是什么?”袁天罡表示对亚麻一无所知。舒珲看向其他两人,也都大摇其头,再看向几名衙差……好吧,都没听过。
    其实亚麻最早应该要到元朝征服欧洲时才引种到中国大陆,是作为食用的一种油料作物。而作为织料作物的纤维型亚麻甚至要到十九世纪才得到引种。我国传统的麻布,多为苎麻、葛麻和火麻,其中又以火麻最为高档,价格与生绢相仿佛。
    当然,这种火麻是不能拿来溜叶子的。
    前走一段,又看到一个贩挑着两篮鲜菜走过。舒珲看到其中竟然还有生菜!
    “哦,你莴苣啊?那是前朝时有西域呙国使者来访,献给前朝皇帝的。听因为这种蔬菜的种子,他获得了不少奖赏呢。”红鱼见舒珲问起生菜,回答道。
    “莴苣?哦,对,就是莴苣。”舒珲想起来,生菜的本名应该是叫叶用莴苣。它也是原产地中海一带的,既然西式菜谱中的莴苣就是生菜,那么如果是前朝大隋时传入中国,应该品种还比较原始。
    他想的不错,莴苣在引种中国后,才在驯养过程中因为气候和土质等关系发生变种,衍生出了茎用莴苣,也就是我们常的莴笋或者青笋。此时的北方如果有莴苣种植,那么可能某些地区已经产生了莴笋的先驱品种了。
    反正看到这些,舒珲对自己的食谱重新燃起了希望。
    街道中间还有几间瓷器铺,有从北方运来的邢窑定窑制品,也有从南方运来的越窑洪瑶,多是些色系单调的青瓷白瓷。当然,这里最多的还是本地产的邛窑。
    问过袁天罡才知道,邛州境内的邛窑因为天然带一种黄褐色,在大唐颇负盛名。
    没想到这里还有这种特产?舒珲琢磨着,这里能够产瓷器的话想来不乏高岭土,先记下来。
    再穿过一段卖成衣成鞋的店面,便进入火井县的富人居住区了。这里没有什么氏姓望族,不过除去少数几户商贾起家以外,也或多或少出过一些官员。历来改朝换代,能有诗书传家的门户大多总能东山再起,所以袁天罡也和他们经常有来有往。
    这些人家都曾来瞻仰过舒珲的“神颜”,并且都有奉上“供品”,拿人手短,倒是让舒珲觉得有几分亲切。不过唐人不打麻将,不看电视,除非逢年过节鲜少有人串门。平时出入采买,大多是奴婢一早就忙完了。现在这些宅院都门户紧闭,似乎生怕跑了财水。
    舒珲没有什么行李,那些曾来看望他的人送的些玩意,不过是回头让袁天罡派个衙差送来便是。再转过一个弯,他们一行人就空着手慢慢踱步到了县署背后偏西的那面,此处一个宅院大门敞开,正有一个笑容可掬的矮胖牙子候在门口。
    这便是舒珲的新住所了。前后三进的院子在舒珲看来已经十分气派,只住舒珲三人再加上从附近寺庙拆调过来的十几名净人,显得有些空旷。不过他也清楚,这在那些光是主人就有几百口的大族中根本不值一提。
    不过这宅子可比袁天罡在县署里的县令宅阔气多了。
    整个宅院东西宽约三十米,南北长约五十五米。正门一进,约莫十米宽是一进院,奴婢的居所和门房便处在这一进。宅门在一进东侧,最西面是茅房和马厩。
    北面是二进院的院墙,进得二院门便是一圈围绕整个二院的游廊。院中种了不少花草,不过虽看似有打理过却显得颇为杂乱,舒珲甚至还在里面看到几颗韭菜。
    正对二院门便是正房,主人的居所。正房两侧的耳房本是留给填房或者子女居住。院门左侧是西厢房,右侧东厢房,都与正房有游廊相连。
    西厢房的耳房是个茅厕,正连着一进奴婢居所的茅厕。东厢房的耳房是个厨房,并且有单独的门可以通到一进院,整个宅子的水井也在这里。
    正房背后还有三进院,或叫后罩房,一般是主人亲近奴婢的居所,也有作库房使用。
    那牙子殷勤地给一行人介绍着宅院的各种布置,想来同样的话他昨日已经跟红鱼和敖广两人过,此时再讲起来也是热情不减。
    “这宅子本是一户苏州丝绸商人建的,这几年干旱,内地粮价飞涨,生意也难做。”
    “所以一听红娘子要在县中购置宅院,便托我们牙行介绍了这笔买卖。昨日谈妥,他一家人直接回老家去了。”
    “据他们那边粮食还不算太贵,并且水产丰富,倒是不用为天发愁。”
    “一应大宗家具都还留着,因为红娘子买宅子爽快,那苏州商人便直接附送了,你们也免得重新置办。”
    舒珲左右打量,不错,宅子还蛮新的。
    这正房自己住,耳房或者厢房敖广和红鱼想住哪就住哪。自己这宅子人少,到时候把后罩房改建一下,弄个厨房和浴室,完美。
    然后他便被红鱼领着穿过游廊,进入正对二院门的那间最为高大的正房。
    正房宽约十四米,深五米,被屏风和帷帘隔成了五个部分。其中最为宽敞的是待客的中堂,青砖铺地,摆了一张长案和几张胡床。其中上首两个还有靠背,除了名字不同它们就已经是椅子了。
    进门左手屏风后是两张博物架,上面字画古玩已被原主人带走,只留下几块奇石树根,倒是颇合舒珲胃口。再掀起一挂纱帘,背后便是一个书房,此时还留着一方砚台和一个笔架。笔架上的笔还是全新的,想来都是些观赏玩物。
    毕竟此间原主人只是一名商人,恐怕最多也就是刚好识字这个文化程度。
    中堂右手屏风背后还有一层厚纱帘,掀开一看,一进摆着一张圆桌,上面茶盏泥壶一应俱全,靠墙的位置铺着一张床。再往右便是圈镂空月亮门,同样也只作装饰用,门后便是主人的床榻。
    “少爷睡这,奴婢睡外面。”红鱼指了指最里面的床铺,又指了指拱门外的靠墙床,诠释着贴身侍女一词的定语到底是什么意思。
    沉默了一会,舒珲觉得好像哪里不对,却又好像确实应该这样。他决定暂时先放一边,问道:
    “敖广,你住哪边?”
    “少爷,咱家就住你隔的耳房。”
    舒珲抚了抚下巴,嗯,这样也不错。这样宅子里的三巨头,也就都在这一块,自己的光环效果想要覆盖不成问题。

本文网址:https://www.xs39.com/xs/23/23844/1345310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xs39.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