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小说 - 全章节免费在线阅读平台 > 军史小说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388章 比吴军更可怕的前线汉军?李翊:不允许以此谤言挑拨内部团结!

第388章 比吴军更可怕的前线汉军?李翊:不允许以此谤言挑拨内部团结!

推荐阅读:丹天战神鬼墓重生之公主要造反腹黑弟弟别过来权少的暖妻鬼夫的秘密人性的角逐逍遥剑圣命运监护者萌爆高校:我的校草开花了

    章武九年春,汉中军营中旌旗猎猎。
    司马懿正与诸将商议军务,忽闻帐外马蹄声急。
    一骑绝尘而来,
    马上使者翻身下鞍,面色惨白,直入中军大帐。
    “丞相,魏王……魏王危矣!”
    使者跪呈密信,声音颤抖。
    司马懿拆信观之,面色骤变。
    那信上只有寥寥数字:
    “王病笃,速归。”
    “即刻备马!”
    司马懿掷信于案,声音沉郁。
    “留司马孚都督诸军事,邓艾副之。”
    “余众随我星夜返成都!”
    时值开春,乍暖还寒。
    司马懿只带数名亲随,策马奔出军营,向南疾驰。
    马蹄踏过初融的冰雪,溅起泥泞春水。
    一路上,
    司马懿缄默不语,眉间深锁如壑。
    两日后,风尘仆仆的司马懿终于抵达成都。
    宫门前,
    侍卫见是丞相,不敢阻拦,径直引他入内室。
    室内烛光昏暗,药气弥漫。
    魏王曹丕卧于榻上,面如金纸,气若游丝。
    榻前已立三人,他们分别是:
    镇军大将军赵俨、中军大将军曹真、征东大将军曹休。
    见司马懿姗姗来迟,众人皆侧目而视,不发一言。
    司马懿也不及多想,扑通跪地,泣不成声:
    “臣来迟矣!大王何至于此……”
    曹丕闻声,艰难睁眼,嘴角微扬:
    “仲达……终是来了……”
    他示意近前,声音细若游丝。
    “孤等汝久矣。”
    司马懿跪行至榻前,握住曹丕枯瘦的手,泪如雨。
    曹丕喘息片刻,缓缓道:
    “今召诸卿,乃因大限将至。”
    “吾魏偏安一隅,强敌环伺。”
    “卿等或有龃龉,然外患当前,当同心协力,共御外侮。”
    他目光扫过四人,意味深长地道:
    “孤之麾下,有宗室亲贵,有父王旧臣。”
    “唯独不召蜀地之臣,非为歧视,实因蜀人从未真心归附。”
    “卿等须明辨敌我,勿要授人以柄。”
    蜀人从始至终未曾真正接纳曹氏,自曹操一代开始便一直防范着蜀人。
    但曹操至少还愿意分享一些利益给蜀人。
    等曹丕上位时,他则是完全防着蜀人,生怕他们将曹氏给出卖了。
    因为在曹丕看来,蜀人既然能够出卖刘璋,又为何不能出卖曹氏呢?
    所以四名托孤重臣里面,
    曹丕拣选了两名中生代的宗室,一名先王老臣,一名自己提拔的心腹大臣。
    这个安排,可以是曹丕已经费尽心思了。
    如果不是时间太短,自己的身体实在熬不住了,曹丕应该还能继续精炼这个名单。
    但眼下,也来不及改变,也无法改变了。
    时也命也,只能是如此了。
    四人俯首听命,室内只闻啜泣之声。
    曹丕续道:
    “孤观诸子,唯武德公曹叡有雄才,可继魏业。”
    “然其年岁尚幼,孤只能托付于四位大臣……”
    言未毕,已咳喘不止。
    四人齐齐叩首:
    “臣等必竭股肱之力,辅佐少主!”
    曹丕遂一一嘱咐:
    命赵俨掌典章制度,曹休督东南军事,曹真统中央禁军。
    分付毕,传旨召诸臣入殿,取纸笔写了遗诏,递与司马懿。
    “孤读书少,粗知大略。”
    曹丕唉叹道:
    “圣人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孤本欲与卿等同灭国贼,还定九州,不幸中道而别。”
    “烦丞相将诏付与世子曹叡,令勿以为常言。”
    “凡事更望丞相教之!”
    司马懿泣拜于地:
    “愿大王善保身体!臣等必尽犬马之劳,以报大王知遇之恩!”
    嘱咐既毕,
    曹丕令赵俨、曹休、曹真三人暂退,独留司马懿一人在室。
    内室烛火摇曳,映得曹丕面色忽明忽暗。
    “仲达可知孤为何独留汝一人?”曹丕问。
    司马懿垂首答,“臣不知。”
    曹命内侍扶起司马懿,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
    “孤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
    司马懿屏息凝神:
    “臣谨听。”
    曹丕垂泪泣道:
    “刘备将死,李翊已老,吾父辈终其一生未是此二人敌手。”
    “吾本欲趁此二贼病老之后,再行北伐大业,奈何将要中道而亡。”
    “无法竟先人之功业也。”
    “而君尚年轻力壮,有无限可能。”
    “吾观刘禅才不及卿十一,卿才十倍于彼。”
    “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则辅之。”
    “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司马懿听毕,汗流浃背,手足无措,泣拜于地:
    “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言讫,叩头流血,额上已现青紫。
    曹丕凝视司马懿良久,见他情真意切,方才示意他起身。
    随后,命内侍唤世子曹叡近前嘱托。
    “汝须记住孤言:”
    “孤亡之后,汝当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
    曹丕声音渐弱,命曹叡拜司马懿。
    曹叡依言下拜,司马懿急忙还礼:
    “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
    曹丕颔首,令司马懿退下。
    待司马懿身影消失在门外,
    内室屏风后忽转出五十名刀斧手,甲胄铿锵,刀光凛冽。
    曹叡大惊失色,问道:
    “父王!此为何意?”
    曹丕勉力抬手,安抚道:
    “吾儿勿惊,此非为杀汝。”
    他喘息片刻,解释道:
    “……方才孤试司马懿耳。”
    “若其有异心,允自取成都,则刀斧手出,立毙之。”
    “今观其诚,可托付也。”
    “然汝须谨记,大权不可旁,尤不可信蜀人。”
    “彼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偶有机会,必卖曹氏。”
    “汝当时时鞭策,善加利用,方可保江山无虞。”
    曹叡泣拜:
    “儿臣谨记。”
    曹丕颔首,目光渐散。
    忽然,
    他挣扎起身,望向北方,大叫一声:
    “大业未成,奈何死也!”
    声未绝而气已断,手臂颓然下,双目仍睁而不视。
    内室外,司马懿立于廊下。
    闻室内哭声骤起,知曹丕已逝。
    他仰首望天,见一孤雁南飞,哀鸣不绝于耳。
    春寒料峭,风中已带雨意。
    宫钟长鸣,声声震彻成都。
    司马懿整衣敛容,向着内室方向,深深一揖。
    “……臣,领旨。”
    他轻声道,目光投向远方烽火未熄的河山。
    ……
    洛阳城,柳絮纷飞。
    却传来一则震动天下的消息——魏王曹丕病逝。
    刘备闻报,从皇位上霍然起身,仰天大笑:
    “苍天有眼!!”
    “曹丕既死,继位者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孺子曹叡。”
    “看来平定西川只是时间问题,朕无忧矣!”
    满朝文武纷纷贺喜,唯有李翊眉头微蹙。
    这位开国老臣执笏出列,声音沉稳如钟:
    “陛下,曹丕虽死,然魏贼仍割据益州。”
    “兵多将广,我等不可大意啊。”
    刘备拂袖冷笑,眼中闪过一丝睥睨天下的豪气:
    “朕纵横天下三十余载。”
    “败袁术、抗袁绍、灭公孙度,什么风浪不曾见过?”
    “岂会收拾不了一个黄口儿?”
    话锋一转,刘备目光又扫向兵部众官员:
    “江南战事进行的如何了?”
    兵部太史慈应声出班,声如洪钟,回复道:
    “启禀陛下,征南将军陈登已率我军全线渡过长江,吴人天险已失。”
    “如今我军连战连捷,灭吴指日可待!”
    “好!好!好!”
    刘备连赞三声,红光满面,仿佛已见四海一统之日。
    然而这时,位列九卿的刘琰却忽然开口:
    “……陛下,臣有一言,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他稍顿片刻,见刘备眉头拧起,但仍颔首示意,方才继续道:
    “陈元龙虎步江南二十余载,陈氏乃江南第一大族,门生故吏遍布江淮。”
    “如今他手握二十万精兵,若灭吴功成,其威望势必将达到顶峰。”
    “届时万一有变,只怕比东吴更加可怕啊!”
    此言一出,满朝寂然。
    文武百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皆面面相觑。
    就连刘备脸上的喜色也瞬间凝固。
    但他强压怒气,只因不愿得个猜忌功臣的名声。
    李翊见此,当即厉声斥责:
    “琰公此言差矣!”
    “吴国未灭,就先疑心自家人,这岂是为臣之道耶?”
    他转向一众害怕生事的文武百官,声震殿宇,大声喝斥:
    “时逢多事之秋,尔等只需恪守本分即可。”
    “灭吴乃当前头等大事,何故妄生事端?”
    “其余之事,老夫自会与陛下妥善处置!”
    言外之意,
    只要他李翊还有一口气在,就轮不到你们来三道四。
    有什么意外,他自会和刘备一起顶着。
    刘备见此,顺势附和道:
    “……李相所言极是。”
    “朕常言,以诚心待人,人必不负我。”
    “陈元龙与朕相交二十余载,朕岂不知其为人?”
    “行了,今日之事,权且议到这里吧。”
    “众卿家,退朝吧。”
    退朝后,刘备单独召李翊至偏殿。
    方才的从容已然不见,天子眉宇间笼罩着浓重忧色。
    “子玉啊,”刘备叹道。
    “方才朕虽怒刘琰扰乱军心之言,然细思之,其所言并非全无道理。”
    “元龙为人,朕自然是信得过的。”
    “只是这数十年来,朕经历太多,深知世事难料。”
    “元龙身为江南世家之首,麾下投机附势之辈甚多。”
    “他在前线手握二十万大军,又将立下不世之功。”
    “万一被手下人裹挟,那后果不堪设想啊……”
    正间,侍从来报:
    “左相、太傅鲁肃求见。”
    刘备与李翊对视一眼,即宣鲁肃进殿。
    鲁肃见李翊已在,行礼后道:
    “方才朝堂之上,有些话臣不便明言,故特来面圣。”
    刘备示意他下去。
    鲁肃神色凝重,沉声道:
    “刘威硕之言,虽或有中伤之嫌,然其所言不无道理。”
    “陈元龙经营淮南二十余年,根深蒂固,江南望族无不敬服。”
    “如今他手握重兵,又建灭吴之功,威望已达顶峰。”
    “若生异心,实为大患,陛下不可不防。”
    刘备眉宇间一川不平,在殿内来回踱了两步。
    良久,方才长叹一声:
    “朕适才正与李相商议此事。”
    鲁肃转向李翊,便问道:
    “既如此,不知相爷有何高见?”
    李翊摇了摇头,沉声道:
    “眼下当以灭吴为重,余事皆可暂放。”
    “相爷高略,某一向敬服。”
    “然唯独此事,肃不敢苟同。”
    鲁肃正色道:
    “我以为灭吴事,安抚灭吴后的淮南军才是重中之重。”
    刘备沉吟片刻,便问道:
    “大军既已渡江,胜局已定。”
    “若将元龙换下如何,另择新贵如何?”
    “不可!!”
    李翊与鲁肃异口同声反对。
    鲁肃急忙解释道:
    “临阵换帅乃是兵家大忌。”
    “况且胜局在望时换帅,必寒将士之心。”
    “本无反意者,或也会因此生变。”
    刘备蹙眉问:
    “那子敬有何良策?”
    鲁肃深吸一口气,缓缓道:
    “陛下何不效仿高祖伪游云梦,诈捕韩信之计?”
    “待灭吴后,陛下亲巡江南。”
    “若陈元龙果无反心,必来迎驾。”
    “若有反意,正好号召众将共擒之。”
    “以陛下之威望,亲临江南,定能压服诸将。”
    李翊顿时色变,立马出声反对道:
    “万万不可!!”
    “陈元龙为国戍边二十余载,今又立下灭吴之功,怎能如此对待功勋老臣?”
    鲁肃叹息道:
    “非到万不得已,臣亦不愿出此下策。”
    “然为国家计,不可不防耳。”
    “一旦战事又起,生灵必再遭涂炭。”
    “故为大局计,此能行此策。”
    “江南数十万百姓安危皆系于此举。”
    “我等并非真要杀害功臣,若陈元龙无异心,正可借此犒赏三军。”
    “顺势还能收回江南的兵权,可谓一举两得。”
    李翊闻言,向刘备躬身谏言道:
    “陛下,此举必寒将士之心啊!”
    “还望三思!”
    鲁肃却坚持道:
    “望陛下为江南数十万百姓着想!”
    刘备默然良久,殿内只闻烛火噼啪之声。
    他在殿内来回踱步着,不发一言。
    殿内异常的安静,安静的可怕。
    最终,
    他缓缓开口,声音里带着几丝难以掩饰的痛苦。
    “朕常言,不愿效高祖对待淮阴侯之法对待手下功臣。“”
    “今子敬却要朕伪游云梦,行诈捕韩信之事。”
    “……此事,朕实在是做不到。”
    刘备挥手示意二人退下,独自望着殿外纷飞的柳絮。
    殿门在李翊与鲁肃身后缓缓闭合,将天子忧虑的目光隔绝在内。
    二人沿着朱红宫墙默行数步。
    鲁肃忽止步,望向李翊的目光深沉如夜。
    “相爷。”
    鲁肃长叹一声,“吾知尔与元龙情同手足,相交多年。”
    “然以相爷之睿智绝伦,岂真不识江南之危?”
    “以某观之,今日淮南军之患,尤甚东吴。”
    “若果真为元龙计,当助其谋求退路,而非推其愈行愈远。”
    李翊驻足凝望远处柳絮纷飞,声音低沉:
    “……某非不知。”
    “然吴国未灭,此刻确非议此之时。”
    “待吴灭之后呢?”
    鲁肃追问道,“相爷欲何以处之?”
    李翊转身正视鲁肃,目光如炬:
    “待功成之日,某必为元龙与淮南将士谋一万全之策。”
    “既要使其平稳地,亦要助朝廷收回江南兵权。”
    “如此,方上不负天子厚恩,下不违兄弟情义。”
    鲁肃闻言色变,沉声问:
    “子玉有几成把握,可同时安抚两方?”
    李翊默然片刻,缓缓摇头:
    “某亦不知。”
    “什么?”
    鲁肃大惊失色,“相爷既无把握,安敢应此重任?”
    “此非以天下苍生为戏耶!”
    李翊目光深远,幽幽道:
    “正因其难,方需为之。”
    “……子敬且宽心。”
    鲁肃长袖微颤,长叹道:
    “果真需行至此境吗?”
    “相爷明鉴,若朝廷欲收兵权,此刻仍有兵不血刃之机,非是么?”
    李翊凝视鲁肃良久,终轻声道:
    “……然如此必见血光。”
    “某不愿见任何人死,陛下亦不愿亏待任一功臣。”
    “某既为相,自当助陛下成全此念。”
    鲁肃默立良久,宫墙影斜,将二人身影拉得修长。
    终于,他喟然长叹:
    “李子玉啊李子玉,真乃千古难遇之奇士啊!”
    “既如此,肃亦不再多言。”
    “唯信相爷,与公同行此道。”
    李翊唇角微扬,拱手一礼:
    “多谢子敬。”
    二人相视片刻,忽闻宫钟鸣响,惊起檐上栖鸟。
    鲁肃忽然压低声音,“然若事有变……”
    “若事有变,”
    李翊接口道,目光如寒星。
    “某自当一力承担。”
    言毕,二人并肩而行,身影渐没于深宫长廊。
    远处战报频传,江南烽火正炽。
    而在这洛阳深宫之中,另一场无声的博弈方才开始。
    ……
    江南,
    宣城以北七十里,泾野。
    孙韶望着身后逶迤行军的队伍,眉头深锁。
    十余万吴军步履蹒跚,旌旗歪斜。
    不时有士卒偷偷遁入道旁竹林。
    “将军!”
    副将疾驰而来,“齐军先锋已过白芒坡,距我军不足三十里了!”
    孙韶攥紧缰绳,指节发白:
    “宣城尚在未至,齐军却已迫近,如之奈何?”
    身旁老将朱桓叹道:
    “士气溃散,若强行军至宣城,恐十不存一。”
    “不如借泾野地势列阵,尚可抵御一阵。”
    “报——!”
    又一阵急蹄踏破雨幕,“齐军两路精骑已包抄两翼!”
    孙韶猛勒战马,望着身后面色惶惶的士卒,终是拔出佩,大吼:
    “传令!前军变后军,依泾水列阵!”
    战鼓震天响起时,汉军黑压压的阵线已如巨闸般推来。
    徐盛银甲耀目,长枪所指处皆溅血雨。
    甘宁率八百锐卒直突吴阵,双戟翻飞处竟无人能挡其三合。
    忽见东西两侧烟尘大作,
    黄忠白须飞扬,弓弦响处必将旗。
    臧霸率铁骑卷地而来,吴军两翼霎时如沸汤泼雪。
    有吴卒发一声喊,抛下戈矛往南奔逃,顷刻间溃势已成。
    陈登登高观战,见吴阵已乱,令旗骤挥:
    “全军压上!不得放走孙韶!”
    血色浸透泾野,浮尸塞流。
    朱桓力战被围,犹自大喝:
    “吴地男儿,宁死……”
    话音未,已被绊马索掀翻在地。
    汉军如潮水般漫过战场,吴卒或降或逃。
    唯孙韶得亲军死战得脱,护着主将退入宣城。
    残阳如血时,陈登策马巡视野战场。
    见高顺正清点俘虏,便唤至近前:
    “汝可率两万人围城,掘壕立寨,绝其水道。”
    又谓左右:“孙韶若困兽,必作垂死之斗。”
    “传令三军,轮番佯攻疲其心智。”
    宣城箭楼内,孙韶甲胄尽赤,清点残部仅得七万余人。
    且其中大多是强征而来的新募之军,士气相当低。
    或有部将急切劝道:
    “将军速走!齐军围城未合,此时突围犹可至建业!”
    孙韶倚垛长叹道:
    “今若弃城,士卒立散。”
    “齐军铁骑追蹑,我等皆成阶下囚耳。”
    遥见城外汉军开始挖掘壕沟,又捶墙痛呼道:
    “陈登老贼,竟不给半分生机!”
    三日后,
    宣城已如铁桶般被围得水泄不通。
    陈登自将中军屯于北门,见城头吴旗萎靡,乃笑谓诸将:
    “昔年项羽巨鹿破釜,今者孙韶宣城坐困。”
    “且看江东子弟,可还有楚霸王之气概?”
    春雨又至,冲刷着城下尚未干涸的血迹。
    汉军连营灯火如星海,映得宣城宛若怒涛中孤岛。
    孙韶夜巡城防,听士卒暗泣声随风传来,不由望北长叹:
    “江东六郡八十一县,竟要断送于我手乎?”
    城下汉营忽起箫声,幽咽曲调穿雨入云,正是楚歌《云汉》之章。
    吴卒闻声皆掩面,戈矛坠地之声不绝于耳。
    陈登在中军帐内擦拭剑锋,帐外忽报:
    “俘将朱桓愿降,乞请降孙韶。”
    陈登大喜,剑身映出他唇角冷峻的弧度。
    “速请朱将军来见!。”
    寒刃归鞘之声铮然,盖过了江南淅沥的春雨。
    是夜,
    汉军大营灯火通明,陈登特意命人设下酒宴。
    当朱桓被押解入帐时,但见案上竟摆着江东特色的莼羹鲈脍,不觉怔在当场。
    “休穆将军请坐。”
    陈登亲自解开其缚,“两军交战,各为其主。”
    “今日既分胜负,何必再辱败将?”
    朱桓傲然立而不坐。
    陈登不以为忤,反执壶斟酒:
    “将军可知此酒来历?”
    “乃去岁吴使所赠宛陵黄醅,本帅一直舍不得饮。”
    酒液倾注时泛起琥珀光晕,“沙场相逢即是有缘,何不共谋一醉?”
    酒过三巡,朱桓紧绷的面色稍霁。
    陈登夹起一箸鲈鱼脍放入其碗中。
    “本帅此前在徐州时,初至江南竟不知鲈鱼需佐梅子酱。”
    着,叹道:
    “用兵亦如是——”
    “数万大军困于宣城,竟如盲人抚象。”
    朱桓筷箸微顿,问:
    “征南将军欲闻江东地理乎?”
    “愿闻将军肺腑之言。”
    陈登目光如炬,“既弃暗投明,必有以教我。”
    帐外更漏声声,朱桓终是开口。
    “孙韶虽然兵败,可残部有七万有余,粮秣足支三月。”
    “大将军面前有两条路:要么围死宣城,要么分兵取建业。”
    陈登忽然大笑,酒盏震得案上烛火摇曳。
    “本帅既要宣城,也要建业,更要江东千里山河!”
    朱桓凝视跳动的烛芯,良久方道:
    “那就只剩劝降一途。”
    “只是……”
    他迟疑道,“孙韶性情刚烈,此事恐不易成。”
    “听他本姓俞?”
    陈登忽问。
    朱桓愕然问:
    “大将军如何得知?”
    陈登执笔蘸墨,笑意深沉:
    “既非孙氏骨血,何苦为之殉葬?且看本帅为他剖明利害。”
    话,令人取来纸笔。
    宣城夜雾弥漫,孙韶正在巡城,忽见亲兵捧箭书来报——
    “汉军射入城中的书信,系着……系着朱将军的玉带钩!”
    孙韶疾步下城展读。
    信中字迹苍劲如龙蛇竞走,其书略曰:
    “征南将军登,致书于孙韶都督足下:”
    “尝闻古语有云:‘疏不间亲,新不逾旧。’
    “此言明君在上,忠臣在下,则谗慝无由而生也。”
    “若夫权变之主,虽贤父慈亲,犹有忠臣立绩而蒙祸,孝子履仁而蹈危。”
    “若文种、商君、白起、孝己、伯奇之俦,皆此之类也。”
    “其所以然者,非骨肉好离,亲人乐患。”
    “盖恩移爱夺,谗间构其间耳。”
    “纵忠臣不能回主之心,孝子不能易父之志。”
    “权利所在,至亲可为仇雠,况非血胤者乎?”
    “故申生、卫伋、御寇、楚建之徒,虽禀乾坤之精气,负荷嗣之重命,犹罹倾覆之殃。”
    “今足下与吴王,道路之人耳。”
    “非有血亲而挟重权,名非君臣而处显位。”
    “出专阃外之威,居负副军之号,此事遐迩所共闻。”
    “自佞臣吕壹用事以来,有识之士莫不寒心。”
    “向使申生从子舆之言,必能太伯让国之节。”
    “卫伋纳弟之谋,岂遭宣公之讥乎?”
    “且齐桓出奔,终成霸业。”
    “晋文逾垣,克复社稷。”
    “此类自古有之,非独见于今日。”
    “智贵免祸,明尚先机。”
    “窃度吴王内断于心,外生疑虑。”
    “断则意固,疑则心怖。”
    “祸乱之兴,莫不由废立之间。”
    “私怨人情未免形迹,恐左右必有谗构于王者。”
    “一旦疑成怨结,发机如蹑铉。”
    “今足下远托异域,尚可支吾。”
    “若大军长驱,失据北归,私为足下危之。”
    “昔微子去殷,智果别族,避祸免难,犹且为之。”
    “今足下舍亲生而为人后,非礼也。”
    “见灾不止,非智也。”
    “见正不从,非义也。”
    “自谓丈夫,而违此三者,何足贵乎?”
    “以足下才略,转策中国,承俞氏之祀,非背亲也。”
    “北面事君以正纲纪,非弃旧也。”
    “审时避难以全宗庙,非徒劳也。”
    “加之陛下新承大统,虚席纳贤,德怀远迩。”
    “若能翻然来归,非唯与登同列,受三百之封,承俞氏之祀。”
    “陛下大军震鼓霆击,二敌未平,戎车无归期。”
    “宜因此时早定良策。”
    “《易》称‘利见大人’,《诗》云‘自求多福’,惟速行之!”
    “善自图之,无使狐突闭门不出之事复见于今。”
    ……
    陈登这封信写得相当具有煽动性。
    上来就先用典故,古人云:“疏不间亲,新不逾旧。”
    主上英明,臣下正直确实有这种情况。
    但有权谋的君主,和慈爱的父母也有杀忠臣孝子的啊。
    然后便举了文种、商鞅、白起等人的例子。
    从前的申生、御寇、楚建等人都是正式的继承人,但照样被亲生父亲加害。
    这并不是骨肉关系反而喜欢分离,也不是亲戚间互相盼着对方倒霉。
    而是爱真的会消失啊。
    亲生父子尚且这样,那您跟孙权这种没血缘关系的就更是路人了啊!
    完这些,陈登还补了一句大刀:
    阁下您抛弃自己的生身父母去当别人的后代,这算不上讲礼吧?
    知道祸事来临却硬要留下来,这算不上智慧吧?
    看到正统的皇朝不跟从反而产生怀疑,这算不上大义吧?
    您自称是堂堂大丈夫,却做出违背礼、智、义三者的事情。
    还有什么值得尊重的呢?
    孙韶独坐军府,案前帛书墨迹未干,烛火在穿堂风中摇曳不定。
    他指尖抚过陈登劝降信中“天命在汉,吴舟难载覆巢之卵”的字句。
    忽然有滴水渍在“卵”字上晕开,方才惊觉自己早已泪流满面。
    “擂鼓聚将。”
    他声音嘶哑得不像自己。
    当麾下偏将们甲胄铿锵地聚于堂前,孙韶举起帛书苦笑道:
    “陈元龙来信,诸君可愿一闻?”
    不待回应却又自问自答:
    “他建业水师尽丧,吴主已是瓮中捉鳖……”
    “我们七万儿郎困守孤城,不过是替将倾大厦多添几根残柱罢了。”
    有一些仍然忠心于吴王的校尉请缨道:
    “都督!末将愿带死士夜袭敌营!”
    “然后呢?”
    孙韶望着堂下这些最年长不过三十的将领。
    只因老将大多死光了,不得不然年轻人顶上来。
    “让城外二十万汉军告诉你们的妻,诸位是如何被射成刺猬的?”
    话,他忽然起身长揖到底。
    “诸君随我时日虽短,然韶实不忍见尔等随我共赴黄泉。”
    满堂铁甲相撞之声渐息,最终化作死寂。
    老将韩当捶柱泣血:
    “当年随孙讨逆将军创业之时,何曾想过会有今日!”
    “因为记得伯符将军,才更不能让他苦心经营的江东儿郎枉死。”
    孙韶解下都督印绶轻放案上。
    “我欲开城,诸君若不愿降,可斩我首级以明志。”
    烛芯爆出火星,映得众人脸上泪痕闪烁。
    最终有一名将校,率先掷剑于地:
    “末将……愿从都督。”
    一石激起千层浪,
    很快,其他将领们也纷纷跪地表示愿从。
    仗打到这个份儿上,其实吴人早就打不下去了。
    别百姓了,即便是吴军高层将领都不知死了多少。
    孙韶所部,已经看不到几员老将了,全都战死了。
    如韩当等命大的老将虽然还活着,但看着大势所趋,自己却也是无能为力。
    翌日黎明,
    宣城门枢转动声惊起群鸦。
    孙韶白衣负荆,悬印于颈,率七万吴军列队出城。
    细雨中的汉军阵列如黑云压境,忽然阵前分开一骑。
    青袍文士策马而来,腰间玉珏叮当相鸣。
    “孙都督何至于此耶!”
    陈登校舍滚鞍下马,亲手解其缚。
    瞥见吴军士卒苍白面色,叹道:
    “江东子弟竟憔悴若此?”
    孙韶面颊抽搐:
    “败军之将,惭愧无地。”
    陈登却大笑挽其臂:
    “将军来投,真可谓微子去殷,韩信归汉!”
    压低声音:
    “只是不知城中存粮尚余几何?”
    “仅够三日。”
    “哦?”
    陈登眉梢一扬,“可朱将军明明跟我的是,可支三月。”
    孙韶耳根通红,叹道:
    “我们得到的情报,确实应该有三月。”
    “但不知为何到了宣城之后才发现,城中粮秣确实仅可支度三日。”
    “将军若是不信……”
    “非也非也。”
    陈登解披风覆其肩,“登在想,若让七万健儿饱餐三日,可能拿下芜湖关?”
    吴军阵中霎时骚动。
    孙韶猛然抬头,问:
    “将军欲令我部为前驱乎?”
    “非是疑将军。”
    陈登指尖划过雨中旌旗,“只是我军连日征战,已经相当疲敝,还需赖将军虎威。”
    孙韶暗想,汉军与吴军连日作战。
    汉军疲惫,吴军又岂会不疲惫?
    更别吴军一直在饿着肚子打仗了,条件比汉军艰难的多。
    陈登显然就是单纯想流吴人的血,且觉得自己初降不可信。
    想让自己递上一份投名状罢了。
    孙韶瞳孔骤缩。
    良久,闭目苦笑道:
    “登船烧楫,岂有回头之理。”
    “然请将军允我三事:”
    “不杀降卒,不焚粮仓,不戮妇孺。”
    有汉军将领听到这话,都在那里冷笑。
    他们心想你孙韶,之前强征兵,抢吴地百姓粮食。
    害死了不知多少吴人。
    现在又来假惺惺,装什么好人?
    “此本大汉王师应有之义!”
    陈登击掌唤来军需官,“即刻宰牛百头,酒瓮悉数启封!”
    当肉香弥漫雨幕,饿得瘦骨嶙峋的吴军士卒竟有不少跪地痛哭。
    甚至有将校捧着粟饭对孙韶哽咽道:
    “末将方才听,汉军粮草竟有三成是购自江东豪强……”
    “现在明白为何我军总是断粮了?”
    孙韶苦笑咽下粗粝饭团。
    “传令:饱食后即刻整军——”
    “我们要当汉军先锋了。”

本文网址:https://www.xs39.com/xs/21/21078/1240758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xs39.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