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李翊出任内阁首相

推荐阅读:溺宠无限之贪财嫡妃重生:女神NO1!无上狂仙大婚晚辰都市神王钉神独自修真在都市我的俏未婚妻我本坏蛋一品君侯

    “爱卿自己拿去看看罢。”
    刘备将一封帛书递给李翊。
    李翊展开来看,原来是一封大臣的联名书信。
    姓名已经被糊掉了,但书信内容刘备原封不动的拿给了李翊来看。
    其书略曰:
    “陛下圣鉴——”
    “臣等窃观古今,权臣之祸,每起于先主之宽仁,而炽于嗣君之幼弱。”
    “今丞相李翊,位极人臣,兼领大司马大将军。”
    “总摄六师,又开府治事,威福自专。”
    “朝堂议事,群僚莫敢异辞。”
    “军国大政,皆出其手。”
    “此非汉家旧制,实开祸乱之端。”
    “昔霍光辅政,犹分权于张安世。”
    “未有如翊之独揽机衡,使天子之权,几同虚设。”
    “陛下天纵神武,固能制之。”
    “然千秋万岁后,继体之君,岂皆能如陛下之明断?”
    “夫权柄者,人主之利器也。”
    “今假翊以太阿,异日恐成跋扈。”
    “纵翊本无二心,然此例一开,后世奸雄,必引为口实。”
    “臣等每念及此,未尝不痛心疾首。”
    “伏愿陛下收翊大将军印绶,使不得总戎政。”
    “分设丞相权,复设左右仆射共参机务。”
    “此外,臣等以为朝中重大决策,必集群臣廷议,不得专决于翊。”
    “如此,则上下相安,社稷永固。”
    “臣等非敢私议大臣,实为汉室万世计也。”
    看罢,李翊明白,这是一封群臣弹劾自己的联名书信。
    大致内容就是指出自己的权力过大。
    在朝中几乎就是自己跟刘备了算。
    每有大事,基本上就是李翊提案,然后申报刘备这个天子通过,最后就这么敲定了。
    群臣没什么参与感。
    政事参与的越少,群臣能分得的利益自然也就越少。
    显然,李翊的大权独揽,已经挡了许多人进步的道路了。
    群臣们指出了一个关键问题所在,
    刘备是创业之君,所以可以大胆放权给手下臣子。
    就像刘邦,一开始也敢大肆分封异姓王一样。
    但后来刘邦还是把这些异姓王给铲除了,因为他知道后世的子孙们肯定应付不了这些异姓王。
    他们也不会服从自己的子孙领导。
    如今,大臣们便指出,现在刘备不对丞相一职加以管控。
    难道想看到第二个王莽、霍光吗?
    当然,他们并不是针对李翊,而是针对丞相这个职位。
    毕竟丞相一职在汉朝其实相当于是被废了,或者被瓜分了。
    也就是三公。
    现在恢复实权丞相,那底下人的利益也就跟着受到影响。
    所有大家纷纷指出,丞相一人独揽大权,其他人就只能是干看着。
    “爱卿看罢,心中作何感想?”
    刘备语气平静地问道。
    一般来讲,当君主给臣子看一封弹劾他权力过大的书信时。
    这时候这名臣子正常情况下就该主动请辞了,再严重点儿直接就拔剑自刎了。
    但刘备此刻,并非是想敲打李翊。
    而是想切实的与李翊商议这个问题。
    刘备给李翊当丞相,并赋予他这么大的权力,其实是为了弥补他的牺牲。
    毕竟以李翊的功绩,他是完全可以封王的。
    不过大臣们指出的问题也不能不慎重。
    参考历史上的蜀汉,
    诸葛亮、费祎、董允、蒋琬虽号称是蜀汉四相。
    但只有诸葛亮一人当过丞相,而且是军政一把抓的丞相。
    他后来的继任者蒋琬、费祎、董允,都是没有同时掌握过这么大权力的。
    尤其是军权,被拆得很零碎。
    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像诸葛亮那样,北伐就北伐的。
    比如姜维与费祎就是政敌。
    每当姜维想出兵陇西时,费祎就不让,同时也不允许姜维所部兵马超过一万人。
    之所以会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后主刘禅不允许国家再出现一个权力那么大的丞相了。
    诸葛亮当时的实力是,“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真正意义上的蜀汉第一人。
    如果诸葛亮想,他是真的具备取代刘禅的实力。
    所以刘禅他可以信任诸葛亮,但绝不会对后继者也如此信任。
    继任者蒋琬至少勉强还能够开府,后来的费祎、姜维连开府的资格都被取消了。
    足以见,权力极大的丞相是很难长期存在,且被后来的帝王所接受的。
    刘禅尚且能够想明白这个问题,刘备又如何想不到?
    但刘备刚刚建立新朝,大臣们都期待着奖赏,期待着公司上市后的股份分红。
    咱兄弟为刘总你出生入死,刘总不能亏待兄弟不是?
    政治是最讲脸面的游戏。
    刘备知道,他越是对李翊这个第一功臣好。
    就越能够安抚手下人。
    现在,有有心之人弹劾李翊,想拆分李翊的相权与军权。
    该轮到刘备帮助李翊了。
    保留李翊的权力,不仅是刘备对李翊的补偿,也是希望借他之力,压制住手下那帮创业的老兄弟。
    即便强如高祖刘邦,建立汉朝时也足足封了七个异姓王出来。
    但这些异姓王时间长了,他们的后世子孙又如何能够保证对汉朝的忠心呢?
    所以张良选择了归隐修仙,萧何选择了侵田自污。
    而没有二人聪明,两度拜相的周勃,最后只能自嘲:
    “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
    如果没有李翊主动做出的牺牲,刘备大概率也要迫于压力,封一帮异姓王出来。
    到时候这帮诸侯王跨州连郡,手中又握有重兵。
    这对于汉朝的稳固统治是很大的障碍,迟早也会成为心腹之患。
    眼下,摆在君臣二人面前的一个新的问题——
    如何解决丞相权力过大的问题。
    刘备暂时不会收回李翊的权力,至少他这一代不会。
    但两人都已不再年少,必须得替将来考虑。
    “陛下,可还记得臣适才提出的内阁制度吗?”
    李翊再次将内阁制搬出来。
    他的内阁制不同于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内阁制。
    是完全根据本时代的生产力、人口基础,甚至是皇权与相权关系而改良制定的。
    “正如臣方才所言,首相统摄军政大权,可调动全国军队。”
    “此正臣之所为也。”
    言外之意,李翊搞出来的内阁首相,跟他现在的权力没多大区别。
    首相拥有的权力,李翊现在就有。
    首相没有的权力,李翊也有。
    与其是李翊建立了内阁,不如是他主动将自己的权力分给了内阁。
    平时的议案提案,都不过是他的一言堂罢了。
    但现在,首相还需要跟阁员商议讨论。
    而皇帝也能直接仲裁内阁提议。
    这是李翊主动在削自己的权。
    “丞相,内阁制无法长存。”
    刘备终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道理很简单,只要李翊想,刘备点头。
    内阁的确能建成,并且行政效率绝对远超原来的三公九卿。
    但是,等刘备、李翊这两个老东西相继走后。
    内阁制度,百分百会出问题。
    因为李翊规划的内阁制度,其权力来源本质上是刘备与李翊的主动放权。
    刘备身为皇帝,牺牲了自己一部分的权力。
    李翊身为汉朝的二把手,则主动将自己的权力拆成了数份。
    后来的皇帝,后来的继任者。
    是否还能做到刘备、李翊这样的鱼水之情?
    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如何能够没有绝对权力?
    臣子们又该如何在皇帝与首相之间做出取舍?
    李翊整肃衣冠,趋前一步,沉声道:
    “陛下容禀。”
    “若定首相之制,可先制其权限。”
    “其任免之权,任交由陛下。”
    “如此一来,内阁首相便仍受制于皇家。”
    他忽撩袍跪地,玉带扣碰在青砖上铮然作响。
    “臣敢问陛下,这般首相,可还能够威胁到皇权?”
    “威胁到皇朝后世子孙?”
    “而百官又焉能不拥护此制?”
    “嘶——”
    刘备倒吸一口凉气,眉头轻轻蹙起。
    按照李翊的法,如果首相的任免,仍然由皇帝决定。
    那等于跟自己现在没太大两样。
    只不过丞相的权力被分成了数份,反而使得其权力被削了。
    “卿之所见……”
    刘备捻须沉吟,“可知这是在削己之权?”
    “且宰辅之才百年难遇,恐未必能每年从内阁中选出”
    李翊额角抵地:“陛下明鉴。”
    “以臣之例毕竟少数,愚以为凡入阁为相者,当先正其品性,然后施为之。”
    “若其真纵管仲、乐毅之才,足堪以任宰相之任。“
    李翊只提出了首相须要从内阁中选。
    虽然他暂时无法争取到首相脱离皇帝的任免,但至少能争取从内阁中选。
    内阁的阁员也关系到他后来对汉朝察举制的改革,这两者是环环相扣的。
    首相在任时,一定会努力工作。
    因为内阁的其他成员都有机会上位,都有野心,都看到了这个希望。
    自然也不容易跟首相一条心,从而很大程度的限制了结党营私的现象。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没人不想上去,就是在这样残酷的竞争环境下。
    最后能够杀出来的首相,能力肯定也不会差。
    这一来一回,皇权得到了巩固。
    而相权也能够长期稳定的生存下去,为国家稳定提供“吃鸡”胜出的优秀人才。
    其实,李翊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护相权。
    他现在是独揽大权抓不假,但他之后丞相制度大概率要取消,亦或者是被极大的削权。
    而内阁制度的确立,便让“首相”这种军政一把抓的人能够长期存在。
    那为什么李翊如此维护“相权”呢?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皇帝加丞相是一种双首制度。
    皇帝有继承的天生权力,而丞相一般都是拼搏上来的。
    所以正常情况下,丞相是能够保下限的。
    因为上位前,他已经有了丰富的从政经验。
    而皇帝除新朝建立时的一二君外,基本都是养在深宫里,没有底层经验,总体的能力是不如丞相的。
    同时,皇帝即便胡作非为,对他的权力影响也是相对较轻的。
    而官员稍微犯点错,轻则杀头,重则灭族。
    正是这样的制度,皇帝集权才是封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治,但皇帝集权就太吃皇帝个人的能力了。
    遇着圣主明君对百姓都好,遇上个杨广、朱祁镇那样瞎折腾的就倒霉了。
    李翊并不清楚自己死后,齐汉能够走多远。
    但他清楚,内阁制度的建立,一定会让齐汉比原来走得更远。
    即便内阁以后也许会腐败,也许会出别的问题。
    甚至不排除出现明朝时期遇着的问题。
    但现在来看,他已具有进步意义。
    从长远的角度看,它更是绝对能帮齐汉延长寿命的。
    至少李翊,他是真的能证明我来过。
    “丞相,你可要想清楚了。”
    “若施行此般限制,这反倒削了你自己的权。”
    刘备出声提醒。
    毕竟,只要李翊想,他这个丞相就是干到死的,没有人能替换他。
    但李翊为了长远发展,主动给自己上了一道枷锁,以帮助内阁制得以推广实施。
    对于皇帝而言,一个权力被分化的“首相”是绝对威胁不到皇权的。
    甚至能够维护皇权。
    譬如幼主继位,换作从前,你不得不设托孤大臣。
    而托孤大臣,基本上都是开盲盒。
    运气好就是伊尹周公,运气不好就是司马懿。
    但通过内阁分散了首相的权力,他就很难去欺凌幼主了。
    毕竟千万双眼睛盯着你,你想赖着不走,大伙儿肯定不同意。
    “臣本就想过功成身退,设下内阁群相制后,正是臣固请之愿也。”
    李翊语气坚定地回答道。
    在他看来一切以实力为尊。
    你能证明自己,那内阁首相的位置就由你来坐。
    “……子玉,适才你似乎提到了阁员。”
    “莫非除内阁群相以外,还有其他成员?”
    “是。”
    李翊点了点头,“通过在内阁中设置阁员,如此便可进一步防止内阁权力被一人攫取。”
    阁员就是内阁群相的后备役。
    不论是分化首相权力也好,还是阁员制也罢,本质上都是利用人性的弱点。
    让大家产生我有机会,所以我便能上的错觉。
    权力的蛋糕如果只有几个人分,会让那几个人很容易达成一致,去抢新的蛋糕。
    但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分,那众人就很难达成一致的利益了。
    “那内阁成员如何选出呢?”
    “暂时不选。”
    李翊指出,“如今应当先考虑推行内阁制,之后才是思考如何将之进一步完善。”
    李翊现在的内阁制度,很明显是有很多问题和弊端的。
    这并不是李翊想不到,而是综合考虑后的一种妥协。
    他想的是,应该先把内阁制度推行出来。
    之后再慢慢将之完善。
    比如阁员制,为什么李翊现在不选呢?
    阁员本质上是官员后备役。
    而官员后备役,都是通过举孝廉产生。
    察举制本质上是服务于世家大族的,通过它百年来产生了无数的豪族。
    甚至是袁绍四世三公这样的顶级豪门。
    而为了避免出现魏晋时期那种烂到骨子里的王朝现象发生,李翊早晚是要对世家大族动手的。
    要从根上解决世家大族的问题,那必然是对察举制动手。
    但察举制不是变就能变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李翊已经开始发展纸坊了,之后他会利用内阁,进行他的所有改革。
    “看来子玉有很多想做的事。”
    刘备一如既往地了解李翊,他清楚李翊此刻有很多想法。
    刘备与他相互扶持走到现在,经历了不知多少。
    “既然你想做,那就放手大胆的去做罢!朕会予你以支持。”
    “尽管朕并不清楚,这样做是福是祸。”
    “但不论如何,朕都会与你共进退!”
    李翊大为感动,俯身下拜。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臣一定不负陛下的知遇之恩!”
    ……
    洛阳,未央宫。
    殿外寒风凛冽,殿内群臣个个面色凝重。
    刘备端坐于龙椅之上,冕旒垂下的玉珠微微晃动,掩不住他眼中的锐利。
    李翊立于阶下,神色平静,仿佛这场风暴与他无关。
    “陛下!”
    王朗须发皆张,率先出列。
    “丞相之职,本就是辅佐天子理政,岂能另设内阁,使陛下置身于事外?”
    “此乃僭越祖宗之法!”
    “内阁之制,万不可行。”
    刘备尚未开口,华歆已紧随其后,高声道:
    “王景兴之言极是!”
    “内阁之制闻所未闻,若首相只从内阁当中选,岂非视国事如儿戏乎?”
    孔融冷笑一声,素来清高的他此刻也难掩激动神情。
    “李丞相此议,莫不是要学王莽改制,行那‘托古改新’之事?”
    话,殿中顿时一片哗然。
    朝中反对内阁的声音不少。
    主要分为两派。
    一派是孔融这样的守旧派、保皇派。
    他们认为皇帝是至高无上的,而内阁却剥夺了皇帝的立法权。
    这极大损害了帝王的威信,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另一派则是既得利益者。
    因为内阁群相,分走的是九卿与尚书台的权力。
    原本人家管全部,现在只管部分。
    他们当然要急眼了。
    刘备抬手压下议论,声音沉稳。
    “诸卿稍安勿躁。”
    他目光扫过众人,“朕何时过要置身事外?内阁所议之事,朕若不满,自可一纸驳回。”
    “此制不过是为朕分忧,使政务有其效耳。”
    李翊适时上前一步,拱手道:
    “陛下明鉴,内阁九相分管九卿之权,各司其职。”
    “既可避免权臣独大,又能集思广益。”
    “至于首相限制——”
    他顿了顿,“论功行任,到任致仕,正是为了防止权柄久握而生变。”
    “荒谬!”孔融出声怒斥。
    “自古丞相乃天子辅臣股肱,岂能如商贾般轮换?”
    就在守旧派群情激愤之际,荀攸忽然出列,高声道:
    “臣以为,李丞相此议甚善!”
    众人愕然望去,只见这位素来谋略过人,奇谋百出的荀令君,此刻正面带着微笑。
    “九卿之权过于集中,易生腐败。”
    “今分权九相,相互制衡,正是治国良策。”
    徐庶见此,亦迈步上前:
    “陛下日理万机,若每事亲裁,恐损龙体。”
    “内阁代劳琐务,陛下专注大政,实乃两全其美之策也。”
    庞统也持笏出列,跟着附和道:
    “正是,当年光武帝设台阁以削三公之权,今日陛下立内阁而分九卿之势。”
    “此有异曲同工之妙也!”
    守旧派脸色铁青。
    他们环顾四周,发现不少官员眼中已闪烁起异样的光彩。
    尤其是那些原本无缘九卿之位的青年才俊,此刻正热切地望着李翊,仿佛看到了进步的新希望。
    是啊,李翊可不止有河北派的支持。
    更有大量九卿之下的官员,渴望进来分一杯羹的人的支持。
    李翊玩弄人心的手段,实在是太高明了……
    刘备见支持的声音渐渐压倒反对的声音,乃将眉头一皱,顺势道:
    “天下之事,岂不决朕?”
    “朕今要为之,公等何有不从?”
    “况内阁之事,乃朕与李相共同商议而断。”
    “有谁觉得,朕与李相的决策有误么?”
    殿内顿时鸦雀无声。
    谁敢当众指出国家一把手和二把手的错误?
    同时得罪俩?
    见无人再出声反对,刘备便站起身来,冕旒玉珠碰撞出清脆的声响。
    “朕意已决,即日设立内阁。”
    “公等谁有意见?”
    阶下依旧无声。
    “好,既然诸公都无意见。”
    “那么依朕看,择日不如撞日。”
    “今日咱们便把这首相人选给选出来。”
    “公等可有好的人选?”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全都面面相觑。
    他们暗想,你们君臣一唱一和,已经把事儿定下来了。
    咱们还能选谁?
    “陛下,臣举荐李丞相。”
    “李相本就是朝廷丞相,理应担任内阁首相。”
    很快,朝中的拥李派便站出来发声。
    “臣附议!”
    “臣附议!”
    “……”
    支持也好,不支持也好,大伙儿都清楚这是大势所趋。
    朝廷官员的生存法则,就是要学会站队。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直接认了吧。
    刘备缓缓开口,声音不疾不徐。
    “内阁首相人选,当由德才兼备者居之。”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
    “若有反对李翊担任首相者,可举手陈情。”
    殿内瞬间安静得连一根针地都能听见。
    王朗坐在席上,手指微微颤动,似乎想要抬起,却又僵在半空。
    他余光瞥向华歆,华歆却低着头,仿佛突然对袖口的纹饰产生了浓厚兴趣。
    “怎么样,有没有?”
    刘备再次出声问。
    这一次,是直接走下了阶,来到了华歆面前。
    华歆额头渗出细汗:
    “臣……没有。”
    “很好。”
    刘备点头,目光移向下一位。
    王朗也跟着起身,道一声,“没有。”
    于是,接下来每一名大臣都挨个站起身来,举手:
    “没有。”
    “没有。”
    “……”
    直到所有大臣都完没有后,刘备这才语气一转,再次发问道:
    “既然无人反对……”
    “那么,同意李翊担任内阁首相的,请举手。”
    本来,大家都完没有之后,就是无人反对。
    但刘备偏要众人再一次表明支持。
    这其实是一种服从性测试。
    群臣面面相觑,随即一个个站了起来。
    “臣同意。”荀攸第一个高声表态。
    “臣附议。”徐庶紧随其后。
    王朗、华歆、孔融等人也只得再次站起,机械般地重复。
    “臣……同意。”
    刘备看着这一幕,嘴角微扬:
    “看来众卿家意见一致,甚好。”
    他转向李翊,对他道:
    “子玉,从今日起,你便是大汉首任内阁首相了。”
    李翊深深一揖:
    “臣必竭尽全力,不负陛下与诸公厚望。”
    从名称也能看出首相与首辅的区别。
    首相即“首席宰相”。
    一个是“宰”,一个是“辅”,两者的权力大自是云泥之别。
    内阁首相已定,接下来便是九相与左右二相的人选。
    刘备重新坐回位置上去,手中竹简展开,目光缓缓扫过殿中众臣。
    “左相一职,需沉稳持重,善理政务。”
    刘备沉吟片刻,“鲁肃,可堪此任。”
    鲁肃出列,拱手一礼,“臣必竭诚辅佐。”
    “右相总领军务,需通晓兵略。”
    刘备目光移向荀攸,“、公达,朕属意于你。”
    荀攸沉稳拜谢:
    “臣定不负陛下所托。”
    随后,刘备一一宣布:
    户相徐庶,掌钱粮赋税,主要负责制定税率。
    原来掌财政的大司农,主要负责地方征税。
    同时如果要钱,需要先找内阁批条子,然后内阁再拟好方案交给皇帝本人仲裁。
    以下群相同上,
    刑相陈群,修订律法、监察刑狱。
    工相麋竺,统管冶铁、漕运、官营作坊。
    礼相简雍,主外交、祭祀。
    农相王脩,负责屯田、水利、赈灾。
    商相甄尧,调控贸易、货币。
    监相贾诩,监察百官,弹劾不法。
    学相庞统,掌管太学、典籍修撰。
    以上群相,原来官职不变,受内阁职位的,仍然可以兼领原来的朝官职位。
    这主要还是因为内阁制刚刚推行,并不完善。
    同时,不论是刘备还是李翊,都需要加强对其的掌控力。
    所以先暂时选了一些听话的心腹老臣上去。
    众人纷纷领命,唯有兵相一职,刘备仍在斟酌。
    主要很多军事大臣,都已经有军衔了。
    兵相跟兵部尚书是不一样的。
    兵部尚书是从大将军与大司马当中拆分出来的。
    而兵相的权力又比之尚书多了一些参谋权。
    所以,汉朝历史上是没有这种部门单位的。
    殿中静默片刻,李翊忽然出列:
    “陛下,臣保举一人。”
    “哦?”刘备抬眼,“何人?”
    “太史慈。”
    此言一出,殿中微有骚动。
    太史慈,这位昔日威震江南的猛将,自豫章染瘴归养后,已沉寂多年。
    刘备眉头微皱:
    “子义病体可痊愈了?”
    李翊点头:
    “日前他致信于臣,言已康复,愿再效犬马之劳。”
    太史慈自从在豫章感染了瘴疫之后,在打江南之战打到一半时便回到了徐州养病。
    这一养就是四年。
    期间,他错过了最为重要的中原大战。
    并由于病体迟迟未得好转,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与政坛。
    直到最近,太史慈的身体完全康复,这才写信给李翊。
    表示他想要继续为国家效力。
    当年是李翊把太史慈派到豫章去的,为了补偿他,李翊便主动向刘备举荐了太史慈。
    刘备沉思片刻,缓缓道:
    “当年子义镇守豫章,染疾而归,朕一直心有愧疚。”
    李翊低声道:
    “正因如此,臣以为,当予补偿。”
    刘备目光深远,最终颔首:
    “好,兵相一职,便由太史慈担任。”
    “待朕颁下诏书,征他入朝。”
    接下两日,洛阳朝廷一直忙着筹备建立内阁的事宜。
    这日,刘备的御案上多出了一枚锦盒。
    盒中静静躺着一枚青玉令牌,通体碧透如秋水。
    正面浮雕云纹,背面篆刻「协理阴阳」四字。
    边缘以金丝嵌出北斗七星之象,正应“天枢”名号。
    今日恰好是内阁首相的上任典礼。
    刘备亲自出席,他将令牌系于李翊腰间绶带。
    李翊垂首抚过玉令,触手生温,隐有金石之韵。
    “自今日起,唯内阁首相可佩此青玉令。”
    刘备声音朗朗,回荡殿中。
    青玉令是首相的身份象征。
    于是,群臣肃立。
    李翊身着首相朝服,腰佩青玉令,立于高台之上,开始了自己的就职演讲。
    只见他目光如炬,声震殿宇。
    “臣翊,蒙陛下殊遇,委以首相之责,诚惶诚恐,如履薄冰。”
    他环视众臣,缓缓道:
    “今汉室中兴,然天下未靖。”
    “魏寇窃据川蜀,吴逆盘踞江东,此皆国之大患!”
    “翊既受此命,必当整饬军政,厉兵秣马,誓复旧疆,重整山河。”
    “群臣肃然,皆拱手称是。
    李翊继续道:
    “然治国之道,非独恃兵戈。”
    “上承陛下仁德,下顺黎庶之望。”
    “翊在此向陛下,向诸位同僚立誓——”
    “凡政令之行,必先察民情。”
    “州郡官吏,当以民生为本,若遇灾荒,即刻赈济,不可延误。”
    “法度严明,不避权贵。”
    “刑狱之事,必依律而行,使民无冤,国无枉法。”
    “选贤任能,不看出身。”
    “凡有才学,无论寒门士族,皆可擢用。”
    当这句话出口后,众人面色一僵。
    刚刚李翊是不是了一句选贤任能,不看出身?
    但众人只是稍一愣神,便将之忽略过去了,没有太放在心上。
    因为君主本来就推崇唯才是举。
    而汉朝的选官制度,也没有明确规定平民子弟不能为官。
    只不过施行的察举制,地方官员会不会推你这个白身就是另一回事儿了。
    只要察举制度还在,即便是李翊,也不可能改变世家大族垄断知识分子的现状。
    众人如是想道。
    最后,李翊高举青玉令,朗声道:
    “翊虽不才,愿竭股肱之力。”
    “上不负陛下之托,下不负万民之望!”
    “若违此誓,天人共戮!”
    群臣皆拜,山呼:
    “愿随首相,共襄盛举!”
    ……
    待一系列的繁琐礼仪结束后,李翊走出了宫门。
    夕阳西沉,余晖染红了未央宫的飞檐。
    李翊背着手,静静地站在宫门前的石阶上。
    目光越过城墙,望向远方起伏的山峦与蜿蜒的江河。
    荀攸和庞统并肩走来,见他出神,便驻足而立。
    “相爷所思何事?”庞统笑问。
    李翊没有回头,只是轻声道:
    “我在看这片山河——这是我和陛下一起打下来的江山。”
    他顿了顿,“大好的山河啊。”
    荀攸捋了捋胡须,沉吟道:
    “相爷设立内阁,确是为国为民之举。”
    “只是……”
    他顿了顿,“陛下虽允内阁之制,却仍对首相握有任免之权。”
    “他日若遇新君,内阁之存亡,岂非只在其一念之间乎?”
    “届时,内阁即便存在,也不过是形同虚设。”
    李翊轻笑一声,转身看向二人
    “我自然明白此理。”
    庞统眯起眼睛:
    “那相爷的意思是……?”
    “只要我在一日,内阁便在一日。”
    翊的语气平静而坚定。
    荀攸眉头微皱:
    “若相爷百年之后……”
    “所以,”李翊打断道,目光灼灼,“在我致仕之前,定要让内阁永固。”
    荀攸闻言色变,与庞统对视了一眼。
    两人都明白这话的分量。
    李翊对内阁的态度从未变过。
    那就是先考虑有没有,在考虑完不完善。
    他当然知道内阁目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但内阁本质上是在分化皇权。
    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都是对皇权的妥协。
    正如暂不选阁员一样,
    按照李翊原本的构想,阁员即是官员的后备役。
    可通过察举制选出来的官员,只会进一步壮大世家大族。
    安插这些大族出来的人进入新生的内阁,是取祸之道。
    所以必须得缓一缓。
    所有的问题都需要缓一缓,让李翊花时间准备准备。
    “……路漫漫其修远兮。”
    李翊望向渐暗的天际,轻声道:
    “吾将上下而求索。”
    话,他转过身来,面向庞统。
    “士元,如今你已是学相了。”
    “现在我要你替本相办一件事。”
    “首相尽管吩咐,在下一定效犬马之劳?”
    见李翊忽然提起公事,庞统立马改口,改称职务。
    “吾在洛阳新设了几所纸坊。”
    “如不出意外,每年能生产出数百万张纸来。”
    “你既为学相,我要你去编纂图书,记住越多越好。”
    “……呃,相爷要那么多书做什么?”庞统问。
    “因为市场上的书越多,就越便宜。”
    “只有这样,平民子弟才能买得起图书。”
    庞统恍然大悟,向荀攸投去一个眼神。
    ——新政,自此而始。

本文网址:https://www.xs39.com/xs/21/21078/1240753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xs39.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