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小说网,全网小说阅读网 > > 大周守藏史 > 143.第143章 桐国圣人之刑(四千)

143.第143章 桐国圣人之刑(四千)

推荐阅读:误入官场妖皇太子葬神空间官路鸿途网游之全职大骑士史上第一祖师爷大替身时代邪恶魔法高校侠剑守护校花武君录

    第143章 桐国·圣人之刑(四千)
    守将之士未来,却听——
    轰隆隆……
    马车急迫驶来,其上驾御的是一位中年。
    看之尊荣享受,不像是会亲自御马之人。
    应是一位士大夫。
    风允站立在城门之下,一眼望去,却察觉出异常。
    “这是桐国何人?”
    “是桐大宰。”一旁的甲兵如实相答。
    闻声点头,但越发觉得怪异。
    因为这车架,是五马之御,乃是诸侯所乘,怎会让大宰驶来。
    莫不是车内是桐君?
    “风君!”年过中年的大宰紧忙御马而止。
    “哎呦…”下车时慌忙,其颠簸了几下,这才来到风允面前,微微一礼。
    “风君啊一路风雪,怕是难受坏了,请请请!”
    大宰相邀,让风允乘车。
    风允却知晓礼仪,委婉提醒大宰道:“五马之车虽稳,但却只容君主之德。”
    闻之,大宰这才发现自己御的是五马之车。
    “唉,我方才是在桐宫内,与王商议国策之事,这才恍惚了,是余的错处!”
    “风允体谅,只能让风君暂乘原本之车,随余前往了。”
    对此,风允点头。
    “无碍,暂由大宰决策。”
    风允上车,随着大宰御的五马之车,徐徐前往桐城内部。
    “这不是前往驿传的路吧?“马车内,邹衍放下车帘,对风允道。
    “允师,莫不是要直接去桐宫?”
    闻声,风允放下细作对桐国的情报。
    微微摇头。
    “桐国地处于邗国与英方之间,虽有与扬粤交界的地方,但却是少数,若扬粤真的攻入东地,也不会先对他们下手。”
    “无危而不急。”
    可见到大宰的模样,就是御车都弄错了,此已经是违礼之事,怎能说不急呢?
    “且看吧,桐国并不会为难我们。”
    风允拜两国相之事,桐君很快就会知道,在这样尊礼的国家,只会以礼相待,怎敢扣下他们呢。
    邹衍来自齐国,有风允提点,此时也清楚这一点。
    “允师,那我们……我们怎样借粮啊?”邹衍小声道。
    风允笑笑。
    “我们与邗国相邻,虽是盟友,但也有着警惕,开口相借多有不便,但桐国不邻,我们直接开口,方能爽快。”
    “啊,那桐国能答应吗?”邹衍不明白,若是直接开口,那就是摆在明面上的交易,国家之间,乞求怜悯只是徒增笑料。
    而百越国有什么东西是桐国看得上的呢?
    对此,风允观阅了桐国的情报,略有苦恼。
    “出兵扬粤是一个借口,但不可多用。”
    风允沉吟。
    “桐国君追求文道,以一己之力成就了文道一流,传闻之前桐君欲效仿先祖,编撰皋陶之刑而立新刑,以此突破先天……可惜如今多载,也不闻说有异,怕多半失败。”
    “寻道之人,朝闻道,夕可死,就是一国国君也难免其道。”
    邹衍还是不懂。
    风允遂直言道:“衍啊,欲成道,先行道,不行如何成道呢?”
    “这桐君欲编皋陶之刑,但编后,还需一地实行,方才成道啊。”
    “而百越之地无多刑,正是实行新刑的好地方,这或许能让桐君满意。”
    “啊?”邹衍哑然,一国之刑,让别国国君来制定?
    “这…这……”
    而且还要让别国国君用粮食来交换这个机会。
    这不是尽心尽力帮人做事,还倒贴人大量钱粮嘛……
    邹衍望向风允,不知为何有些畏惧。
    “允师,您可真厉害。”
    邹衍思索,若桐君真的朝闻道,夕可死,还真有可能答应风允这个条件。
    毕竟桐君若用桐国来实行自己创立的新刑,所遭到的阻碍之大。
    且新刑是否会为桐国带来灾难还是好处,都不得而知。
    若有一个国家愿意为之实验,桐君怎能不喜!
    至于百越……本就是无什么刑罚之地,就是国策都是新建,来了新刑也能适应,一点点改进。
    “允师,这也是您的《观世》之法吗?”理清脉络,邹衍目光明亮,希冀地看着风允。
    风允点头。
    “观世,可知大势,可改小势,或顺势而为,或逆势而截……全凭观世者的处世之道,御世之能。”
    “这桐国之势我也了解不少,我如今不过是顺势而为,在助力桐君的同时,为百越而利。”
    邹衍越听,越想学这《观世》之法。
    可风允的如今观世之法还是新立,风允也是所遇所记,他邹衍想要观,也只能从风允的治国路途中,所行所说中来自悟了。
    他微微叹息。
    可脑海回想风允之言,还是收获满满。
    风允见之,微微一笑。
    观世之法为方法,常人即可学之。
    处世之法为风格,各人皆有不同。
    御世之法为能力……
    这些都不是大道理,道理都靠自悟。
    如此自悟,才会让观阅者有自己的思考,不会被套入风允的处世风格当中。
    ……
    “到了,风君。”
    大宰停下马车,下来亲自迎风允下车。
    “典籍宫?”
    风允诧异。
    这大宰不带他去驿传,也不带他去桐宫,却带他来这典籍宫是为何?
    见风允疑虑,大宰道:“桐君如今事忙,暂时无法来亲见风君,特派余来迎接风允休养。”
    “风君是文人君子,在百越行国策,却不借助一国气运,而是以国策入先天,其文气高悬在天,煌煌不落,我桐国的驿传简陋,如何能招待得下风君呢?”
    “遂王特令收拾典籍宫,供风君居住。”
    “也只有一国典籍宫这样的地方,才能让风君住下啊!”
    大宰恭维之声,就是风允听着都有些羞赧。
    “大宰过誉了,允能歇在路旁,歇在山间,这驿传,比之路旁遮风,比之山间避雨,已经是大好歇处。”
    “唉,风君谦虚。”大宰一拜。
    风允也回礼,只能随着大宰,前往典籍宫内。
    至于身后。
    “衍,且安顿蛮娃他们。”
    “诺。”邹衍高声答道。
    桐国典籍宫,其为一大宫殿,殿中全是竹简帛书,而无别的士人看守。
    唯有殿外,有不少的甲兵巡逻。
    而大宰将风允送到典籍宫大殿前,就道:“殿内有新搭的软塌,可供风君休息。”
    “风君若是想观殿中书,尽管观之就是。”
    大宰后退几步。
    “余有要事,暂时不打扰风君休息……风君若是有事,可随时告知门外甲兵。”
    “风君的侍从,余已经让人安排在典籍宫后的宫室内,风君莫忧……”
    说毕,大宰缓缓退去,消失在雪地宫墙外。
    “唉?”
    风允微微蹙眉。
    这安排,倒是奇怪。
    不过……
    “余倒是对这皋陶之刑,感兴趣得很。”
    风允踏入这典籍宫内,扑面而来的竹简墨香让他眸光微动。
    而在一侧,正有一软塌和一案桌,周围都是些空白的竹简和帛书。
    风允入书架中,缓缓寻找……
    “风君在找何书?”
    一个老迈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风允听之,回首。
    见是一身着玄端的老人,看之威严,但目色又有文人儒雅。
    “先生安,余在寻皋陶之刑。”
    “哦?”这位老先生微微回礼。
    却是在诧异风允。
    “寻这皋陶之刑作何,其中无多营养,都是些折磨人的手段。”
    老先生似在不耻,但却紧盯风允,似求下话。
    风允笑着摇头。
    “非也,皋陶之刑,是为德之刑罚,除却刑外,多见大德之心。”
    “刑罚,改错也,是为警戒世人,以免重蹈覆辙,一错再错,是为止恶也,怎能是折磨人的事情呢?”
    闻言,老先生温和朗笑。
    “是极是极,刑,止恶也,乃是大德之心啊!”
    “可惜世人皆有犯错之行,畏惧刑罚,少改错之心啊……可偏偏大家都是世人,这让刑罚成为了折磨人的东西。”
    “唉!”老先生叹息摇头。
    “在左边那几架,去看吧。”
    “不过啊,刑罚,经历了皋陶、夏禹、商汤、大周,已经改无可改了,特别是周礼之刑,本就是以礼德为本啊,最是有大德之心!”
    老先生面若愁苦,叹息再叹息。
    “风君还是少看此书了,去看看别的吧……闻说风君在百越治国,以国策入先天,这桐国典籍宫,大有书籍可助啊!”
    老先生说着,紧盯风允。
    风允闻声。
    “刑罚规矩,也是治国之本,怎能不观呢?”风允回应道:“百越此事,正缺刑罚重典。”
    说毕,风允望着老先生。
    老先生眼中闪过一丝惊喜,风允看得清楚。
    “多谢老先生相告,不然允还得寻上一些时候。”
    转身,风允去拿架上的皋陶之刑,前往软塌案桌旁,缓缓观看,对外界之事,却充耳不闻。
    就是那老先生来到风允之旁,也拿一本相同之书观看,也不理会。
    ……
    看毕,风允放下竹简。
    “风君,你观这皋陶之刑,有何看法?”
    风允不过放下,要换一册书,就听老先生询问。
    风允也乐得论道。
    于是道:“皋陶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赦作失刑,斩作贼刑。”
    “其为宽恕警人,望其明耻,五刑之终,极罪流放。”
    皋陶之刑中,最大的刑罚就是流放之刑,当然,其中对恶贼,屡教不改者,杀之流放也是其一。
    但这样的太少太少,传闻在大禹治水时,三苗作乱,阻碍治水,大禹惩戒,就是以流形迁南。
    之后三苗再乱,这才斩作贼刑。
    不过此时三苗早已消失,化作无数部族,而夏禹也国破,这段记载就只能在这皋陶之刑中,有可一观。
    “嗯。”老先生点头,但又追问。
    “风君觉得如今大周的刑罚与之相比,如何?”
    风允曾在大庭时就了解过周礼之刑。
    “大周《九刑》——墨、劓、剕、宫、大辟、流、赎、鞭、扑…”
    “与之皋陶之刑,差异不大,但其中细则变化太多……”
    “之所以说《周礼》之刑最为接近皋陶之刑,有大德之心,那是因为周之前的商,唯有五刑墨、劓、剕、宫、大辟,而在周时才再添后四刑,其中赎刑和流刑为关键,是为其能体现大德之心的地方。”
    风允止住,其下之言在大周,却是乱谋之语。
    因为,皋陶之刑是面向整个部族国家,而《周礼》之刑,在对待君主诸侯、士大夫、庶民、奴隶之间,皆有不同。
    大德之心,有了阶级之分。
    这就是周礼的不德之处——人有别,法不同!
    这人生而如何,在周礼中就如何,难有晋升之地,一人终其一生,也无法跨越血统之说。
    而法的不同……生活在大周之人,皆有感触。
    这也是风允来自后世,最无法接受《周礼》的地方。
    但是他清楚,在大周此时的国情下,阶级的存在是必然的。
    而即使不是大周这个时代,阶级的存在也是必要的。
    但!
    他清楚,限制阶级,也是必须的……
    正如在百越,他创造了大小公碑这样的阶级特权,因为大小公的存在,可以治理国家,安顿百越之民,让整个国家运作。
    但特权之上,也有着规矩限制,若是大小公敢胡作非为,不思进取,霍乱一国,那也要严明执法,遏制其生,断除祸害。
    这才是风允想要的刑。
    而不是刑不上众的赎刑!
    可这样的刑,在《周礼》的《九刑》和皋陶之刑中,都没有兼顾。
    ……
    “大德之心啊。”一旁,老先生叹息道:“皋陶之刑,多么的大德啊,如今的《九刑》也有其心啊,这让我……”
    “罢了。”
    他细看着风允的神情,推开了自己手中的皋陶之刑,起身去寻了一册治国之书来观,随之,又递给风允一册。
    “风君啊,莫观这皋陶之刑了,看看这治国之策,对你…有大用啊。”
    风允见之,不接。
    “老先生,我百越此时和皋陶之时相似,国无刑,随意惩处,而治国之策,也需有一安稳之国啊。”
    闻言……
    老先生眼中藏喜,讷讷却不知如何开口。
    又听风允道:“且先看看这皋陶之刑吧,若是能从中找到适合百越的地方,也好为百越立刑典。”
    “唉…是极,一国确实应有一刑典,以警戒国民!”
    老先生丢开治国之书,与风允一般,又拿起一册皋陶之刑,继续观看。
    每每观看完毕,他都与风允交流一番,互相印证。
    此间,风允也将百越所需的刑罚大概,说与老先生一闻。
    直至黑夜,两人才作礼告别。
    翌日,清晨——
    邹衍跪坐在案桌旁看书,可其心不在焉,左顾右盼。
    “允师……这桐国君怎么还不召见您呢?”
    ()

本文网址:https://www.xs39.com/xs/2/2207/62962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xs39.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