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小说 - 全章节免费在线阅读平台 > > 南宋锦衣卫 > 为什么蒙古可以征服几乎整个旧大陆?

为什么蒙古可以征服几乎整个旧大陆?

推荐阅读:盛世嫡女:医品特工妃另类贵族我每周随机一个新职业影后重生:帝少大人,求放过锦绣农门重生九零逆袭记冠盖锦华福运小娇娘异世之机械公敌幸孕:枭少的契约新娘

    此文由经略幽燕我童贯发表:
    南迁也不算错.
    关键的错就在于南迁的还去找南宋想讨点便宜,结果被人灰头土脸的赶回来.
    断送了自己最后一点希望.
    其实南宋最开始虽然也认为蒙古人应该警惕,但是主流意见一直都是主张以金为藩篱拖时间的.
    金人自己挑动战争,就真是自做孽不可活了.
    不是南宋不给脸,而真是金人给脸不要脸,那就别怪人家落井下石烧你全家X你妈妈了.
    宣宗和南宋西夏进攻是失策,但充其量是加速死亡而已。
    南迁则中都必失,也就意味着失去恢复与东北联系重新兵源补充的可能性(留在中都的话蒲鲜万奴不可能闹那么大),对金来说,只要失去中都,就意味着亡国——接下来河北河东成为战场,加上山东大范围民变,兵源和补给的补充完全依靠河南陕西除非RP逆天,否则稳死的
    如果说攻宋夏断送最后的希望,那就是因为他用自己已经很有限的野战力量去打错误的战争,也就失去了夺回中都的可能。
    但是既然已经丢了,那以金军当时的野战能力收复中都老实说本来就是没啥可能的……
    至于宋联不联蒙对金来说其实是很无所谓的事情
    哪怕金国睦邻友好,临安所谓“主张以金为藩篱拖时间的”的主流派长期得势,只要金军老给蒙古踩,那宋军自然要来摘桃子
    而如果能维持住战线,那宋军自然还继续看风头
    这根本不是“不是南宋不给脸,而真是金人给脸不要脸”,站在金立场来说,“以金为藩篱拖时间的”不给脸的程度其实和联蒙攻金也没啥两样
    有一些不同看法,
    我觉得那些问题不是因为首都南迁引起的,而正是因为有这些问题,才南迁的。
    河北河东成为战场,在南迁之前已经发生;山东大范围民变也同样是在之前,
    至于辽东,只要金军在野战之中无法占上风,则蒙古军就能自由选择集中攻打的目标,而辽东的丧失和契丹人大规模叛乱有关,和是否迁都也没直接关系,只要金作战失利威望下降,契丹人的叛乱是预期的。
    倒是金在南迁之后,收缩了防线和兵力,据关守河,在此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有了一条比较稳固的防线,从这一点来看,南迁还是比较成功的。
    fy0109发表时间:200841014:40:27编辑引用回复留言举报表扬74楼
    此文由slowmorningbear发表:
    此文由经略幽燕我童贯发表:
    南迁也不算错.
    关键的错就在于南迁的还去找南宋想讨点便宜,结果被人灰头土脸的赶回来.
    断送了自己最后一点希望.
    其实南宋最开始虽然也认为蒙古人应该警惕,但是主流意见一直都是主张以金为藩篱拖时间的.
    金人自己挑动战争,就真是自做孽不可活了.
    不是南宋不给脸,而真是金人给脸不要脸,那就别怪人家落井下石烧你全家X你妈妈了.
    宣宗和南宋西夏进攻是失策,但充其量是加速死亡而已。
    南迁则中都必失,也就意味着失去恢复与东北联系重新兵源补充的可能性(留在中都的话蒲鲜万奴不可能闹那么大),对金来说,只要失去中都,就意味着亡国——接下来河北河东成为战场,加上山东大范围民变,兵源和补给的补充完全依靠河南陕西除非RP逆天,否则稳死的
    如果说攻宋夏断送最后的希望,那就是因为他用自己已经很有限的野战力量去打错误的战争,也就失去了夺回中都的可能。
    但是既然已经丢了,那以金军当时的野战能力收复中都老实说本来就是没啥可能的……
    至于宋联不联蒙对金来说其实是很无所谓的事情
    哪怕金国睦邻友好,临安所谓“主张以金为藩篱拖时间的”的主流派长期得势,只要金军老给蒙古踩,那宋军自然要来摘桃子
    而如果能维持住战线,那宋军自然还继续看风头
    这根本不是“不是南宋不给脸,而真是金人给脸不要脸”,站在金立场来说,“以金为藩篱拖时间的”不给脸的程度其实和联蒙攻金也没啥两样
    继续补充一些不同看法,
    金南迁之后对宋进攻,我觉得不止是“充其量是加速死亡而已”。
    而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
    首先,导致金自身损失惨重,史料有记载:“宋人坚壁不出,野无所掠,军士疲乏,饿死相望”,“宣宗南伐,士马损耗十不存一”,“国家精锐几丧尽”,将领中完颜阿邻战死蜀口,黄掴阿鲁被宋俘虏。
    其次,当时对于河北河东地区有个很好的机会,就是铁木真带了大队人马去打中亚了,留下木华黎所率的蒙军主力才2万多,加上汪古部骑兵还有依附蒙古的地方武装。这时候是金唯一占优,有希望恢复时期,当时的情况是单靠那些地方上的封建九公就让木华黎所部从东跑到西,很多地区呈拉锯状,如果当时金人能集中对付蒙古人,至少可以收复相当一部分地区,偏偏“枢密武骑尽于南”,结果是2头落空,不得不说是个很大的错误
    slowmorningbear发表时间:200841015:05:14编辑引用回复留言举报表扬75楼
    此文由fy0109发表:
    有一些不同看法,
    我觉得那些问题不是因为首都南迁引起的,而正是因为有这些问题,才南迁的。
    河北河东成为战场,在南迁之前已经发生;山东大范围民变也同样是在之前,
    至于辽东,只要金军在野战之中无法占上风,则蒙古军就能自由选择集中攻打的目标,而辽东的丧失和契丹人大规模叛乱有关,和是否迁都也没直接关系,只要金作战失利威望下降,契丹人的叛乱是预期的。
    倒是金在南迁之后,收缩了防线和兵力,据关守河,在此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有了一条比较稳固的防线,从这一点来看,南迁还是比较成功的。
    这个,据关守河的战线只有比守中都长啊……
    宣宗将幸南京,镒曰:“銮辂一动,北路皆不守矣。今已讲和,聚兵积粟,固守京师,策之上也。南京四面受兵。辽东根本之地,依山负海,其险足恃,备御一面,以为后图,策之次也。”不从。(《徒单镒传)
    贞祐二年五月,判南京留守,与河南统军使长寿、按察转运使王质表请南迁,凡三奏,宣宗意乃决。百官士庶皆言其不可,太学生赵昉等四百人上书极论利害,宣宗慰遣之,乃下诏迁都。明年,中都失守。(《仆散端传)
    契丹人的叛乱那是以往长期政策的结果,没有太多办法可想
    能不能拖延无非是震慑和镇压
    说到威望下降造成叛乱,我认为,再大的败仗造成的威望下降,也比不过丢弃首都逃走吧……
    而统治中心南移则镇压力量也自然下降,结果不止契丹人,连蒲鲜万奴这个女真人都开自留地了
    最后,为了这条战线,虽然山东民变泰和末年就有,但是做大还是在蒙古军兴之后
    及卫绍王之时,军旅不息,宣宗立而南迁,死徙之余,所在为虚矣。户口日耗,军费日急,赋敛繁重,皆仰给于河南,民不堪命,率弃庐田,相继亡去。及屡降诏招复业者,免其岁之租,然以国用乏竭,逃者之租皆令居者代出,以故多不敢还。兴定元年十二月,宣宗欲悬赏募人捕亡户,而复虑骚动,遂命依已降诏书,已免债逋,更招一月,违而不来者然后捕获治罪,而以所遗地赐人。四年,省臣奏:“河南以岁饥而赋役不息,所亡户令有司招之,至明年三月不复业者,论如律。”时河壖为疆,烽鞞屡警,故集庆军节度使温迪罕达言:“亳州户旧六万,自南迁以来,不胜调发,相继逃去,所存者曾无十一,砀山下邑,野无居民矣!”(《金史middot;食货志)
    fy0109发表时间:200841015:59:01编辑引用回复留言举报表扬76楼
    此文由slowmorningbear发表:
    此文由fy0109发表:
    有一些不同看法,
    我觉得那些问题不是因为首都南迁引起的,而正是因为有这些问题,才南迁的。
    河北河东成为战场,在南迁之前已经发生;山东大范围民变也同样是在之前,
    至于辽东,只要金军在野战之中无法占上风,则蒙古军就能自由选择集中攻打的目标,而辽东的丧失和契丹人大规模叛乱有关,和是否迁都也没直接关系,只要金作战失利威望下降,契丹人的叛乱是预期的。
    倒是金在南迁之后,收缩了防线和兵力,据关守河,在此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有了一条比较稳固的防线,从这一点来看,南迁还是比较成功的。
    这个,据关守河的战线只有比守中都长啊……
    宣宗将幸南京,镒曰:“銮辂一动,北路皆不守矣。今已讲和,聚兵积粟,固守京师,策之上也。南京四面受兵。辽东根本之地,依山负海,其险足恃,备御一面,以为后图,策之次也。”不从。(《徒单镒传)
    贞祐二年五月,判南京留守,与河南统军使长寿、按察转运使王质表请南迁,凡三奏,宣宗意乃决。百官士庶皆言其不可,太学生赵昉等四百人上书极论利害,宣宗慰遣之,乃下诏迁都。明年,中都失守。(《仆散端传)
    契丹人的叛乱那是以往长期政策的结果,没有太多办法可想
    能不能拖延无非是震慑和镇压
    说到威望下降造成叛乱,我认为,再大的败仗造成的威望下降,也比不过丢弃首都逃走吧……
    而统治中心南移则镇压力量也自然下降,结果不止契丹人,连蒲鲜万奴这个女真人都开自留地了
    守中都不能单考虑只守一个中都,如果周围地区陷落或者让对手来去自如,光剩一个孤立的中都,肯定也守不住的。南迁就是为了避免这一点。迁都之后毕竟有了一条稳定的防线了,虽说4面受敌,单除了蒙古人之外,也没遭到其他面的攻击。
    当时朝中建议迁都的不止一个2个,并非是“百官士庶皆言其不可”,除了完颜弼仆散端等人之外,还有耿端义,李英赵秉文等。根本原因就是当原来的边防线已经失效之后,中都太不安全,蒙军能很快兵临城下,一旦城破,国家首脑机关就会遭到严重打击。即便是徒单镒,也提到了去“辽东”作为第二方案的可能性。而且有多出史料记载中都乏粮(金史多人传记有载),当时硬要坚持在燕京,粮食的问题短期内无法改善。

本文网址:https://www.xs39.com/xs/13/13294/774088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xs39.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