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天赋人权

推荐阅读:总裁的天价穷妻亡灵法师末世行魔界的女婿遮天记冷王绝宠小毒妃五行天域兽血暴君,我有种!仙逆仙都兴家

    牛娃见气氛有些尴尬,急忙插话,“各位爷,饭已经做好了。咱们边吃边聊”
    两个妇人端给孙一两个大海碗,一个盛了切成几段的炖鱼,一个满满地尖尖地堆了一碗炖肉。
    黄河鲤鱼在现代是颇有些名望的,孙一很想尝尝这明代没有工业和化学污染的黄河鲤鱼。可这兔子肉,孙一眼前浮现出剥皮兔子挣扎的情景。
    日塌天寒暄:“爷,这黄河滩上没有什么能拿出手的东西。这鱼跟这个兔,都是昨夜里现抓的,早起当着爷的面杀的,保个新鲜。”
    孙一顺势开个玩笑,“日天爷这是要我’鱼肉百姓’啊。”
    贾道士连忙知趣地附和,“哈哈…哈哈……”
    “这黄河大鲤鱼真好!越看越喜欢!”孙一故意大声道,让众人都觉得特有面子,“不过,不瞒日天爷,这兔子肉我怕是吃不了。大家伙的情我领了,可我看着这肉,心里就想起这兔子被剥了皮的样子。”
    “爷仁义!”日塌天奉承一句。“爷不要怪一条龙和马三爷狠心,他们在黄河上跑筏子,浑个剥皮是吃饭的手艺。”
    一条龙和马三老汉冲孙一抱拳,“爷仁义!”
    “奶娃,”孙一指指四周十来个死死盯着宴席咽口水的孩子们道,“你一会把这碗兔子肉再回到锅里,多加水熬汤,分给孩子们吃了。”
    “是。”奶娃答应着。
    两个妇人,抬着一口锅上来,里面是熬的黏黏糊糊的杂合粥。
    一个妇人走到孙一面前,满满地盛了一碗,却狠狠地瞪了孙一一眼,正是“糜子”大姐。
    孙一听到身后发出咕咕的肚子叫,知道是奶娃,才发现并没有奶娃的碗筷。
    明朝,妇女是不上席的。孙一把奶娃叫到了“宴席”,主人却没有备奶娃的碗筷,反倒是苦了奶娃了。
    “大姐,大姐,糜子大姐!”孙一叫。
    糜子大姐回过身,“你叫我?”
    孙一忙道,“大姐,麻烦你再给我盛一碗。”
    大姐又取了一碗,盛给孙一,“你叫我糜子大姐?”
    孙一不好意思,“哈……哦……一时口误,口误。”
    “口误,我打你个荞麦皮!”妇人罢扬起手,举起手中黏糊糊的勺子虚晃一下。
    “饶命,饶命。”孙一连忙假装讨饶。没必要和妇人一般见识,给她个台阶下吧。一边着一边夹了一大块鱼肉到新盛的粥里递给了身后的奶娃。
    这妇人看了一愣,没再什么。
    奶娃眼里湿乎乎的。
    日塌天看不过了出言责备,“他嫂,你这是弄啥?”
    糜子大姐一点没有尊重客人的意识,在古代,一个人要是五谷不分,那不是懒汉就是浪荡哥。
    糜子大姐大声,“这位爷,大清早跑到我灶上胡搅蛮缠。问我谷子去了皮叫米,糜子去了皮叫黄米,荞麦去了皮叫啥?番麦去了皮叫啥?你气人不气人!爷,我问你,你家里把麦子去了皮叫啥?”糜子大姐高声问孙一。
    “麦子去了皮……这荞麦我知道有荞麦皮,麦子有皮吗?”孙一问。
    众人哈哈大笑。
    连身后的奶娃也忍不住。
    孙一一脸茫然。
    “哎呀,饿的神仙爷呀,你真是不食人间烟火。”闷蛋笑够了,,“麦子皮就是麸子!”
    孙一的程序员精神开始发作,不懂就搞明白,“那麦子去了麸子,叫什么?”
    闷蛋笑得上气不接下气,“麦子去了皮就是白面,莫去皮就是黑面嘛。”
    孙一也笑了。“麦子去了皮,原来就成了面!怪不得大姐荞麦去了皮,就是荞麦面。”
    众人更是狂笑,奶娃差点把粥碗都端不住了。
    日塌天擦了擦笑出来的眼泪,”爷。咱这儿没种荞麦,要不然拿来给爷看看就明白了。荞麦叫麦其实不是麦,荞麦有荞麦皮,荞麦去了皮还叫荞麦,荞麦还得磨才能叫荞麦面,不象麦子去了皮就成面了。”
    孙一问,“我听糜子大姐三伏还能种荞麦。是什么意思?”
    闷蛋回答,“爷,荞麦长的快,人荞麦出土就开花,七十五天就归家。就是夏天、秋天种都来得及。“
    孙一再问:“你们为什么不种荞麦呢?”
    闷蛋答:“荞麦喜湿,咱陕北塬上缺水,种不出来。”
    孙一又问:“这黄河边上也缺水吗?”
    一句问话出口,没人笑了。
    闷蛋一拳打到自己的脑袋。“爷问的好!饿种了一辈子地,还不如没种过地的爷明白。心里光想着陕北种不成荞麦,可这河滩地种荞麦刚刚好!”
    牛娃一哆嗦,“咱还能种一茬粮?”
    日塌天扑通跪了,“爷,你是救命的菩萨!爷一句话,救了百十口子人命!”
    孙一心下得意,故意轻描淡写地,“我不会种地,随口的,能不能种你们才是行家。”
    闷蛋激动不己,“肯定能种!荞麦拿来开荒最好不过!撒在地里就不用人管,要是当年不收的话第二年还能自己长成野荞麦。”
    孙一随口道,“那就好,那就好,荞麦一亩地能打多少?”
    闷蛋回答:“一亩地怎么也有个五六十斤,半石吧。”
    明朝的一石是120斤,所以闷蛋口中的半石就是60斤。
    孙一吃了一惊,怀疑自己听错了。后世粮食动辄就亩产千斤,糜子大姐糜子亩产不到一百斤时他就不信,现在荞麦的产量才五六十斤!
    “闷蛋你确定五六十斤?”
    闷蛋回答:“别人饿不敢,饿种荞麦的话保准有半石。”
    原来亩产六十斤闷蛋都觉得多了。
    孙一很纳闷,掏出手机,输入了荞麦。
    手机资料库显示:荞麦生长期短,耐酸性土壤,耐贫瘠,不需要过多的养分和氮素,但需要有充足的水分。荞麦下种晚,可以在比较凉爽的气候下开花,所以可以在受水灾以后作为补种,也可以作为绿肥、饲料或防止水土流失的覆盖植物。中国是后世的荞麦种植大国,但是多种植在偏远贫瘠的土地,粗放管理,亩产真的只有五十到一百斤。然后就是荞麦的种植方法、药用价值,等等等等……
    孙一觉的不可思议,又查了后世其它作物的产量,找到一篇中国统计局公布的2015年全国平均亩产:
    玉米:786斤
    稻谷:919斤
    麦:719斤
    豆类:239斤
    玉米是美洲的作物,这时的明朝应该还没有。据所谓的康乾盛世,就是美洲的玉米、红薯和马铃薯传入中国后造成的。
    孙一便问闷蛋:“你们麦和稻谷产量有多少?”
    闷蛋回答,“正常年景的话,麦子大概一石,稻子产量高,听宁夏那边一亩水田能打两石。”
    一石就是120斤,两石才240斤。
    这产量,同后世比差得太远了!
    换句话,后世的耕种方法、良种培育和化肥造成了这么大的差距!
    闷蛋见孙一在手机上比比划划,好奇地问:“爷,这天书上莫非还有种庄稼的事?”
    孙一回答:“还真有,不过我看不懂,都是起垄、播种、中耕、苗期管理花期管理的事。”
    闷蛋:“爷你给饿念念行不?”
    这有什么不行,孙一把手机调会荞麦的页面,念道:
    “荞麦的栽培技术
    ……
    ……
    ……”
    明朝人支棱着耳朵。
    遇到听不懂的词,谁也不敢发问,生怕漏听掉一个字。
    不知不觉的,已经有二三十人聚集过来。
    念完了,明朝人鸦雀无声,也不知道他们到底听懂了多少。
    孙一渴了,端起粥碗一口喝了半碗,绿色无公害杂粮就是好喝!有一股“粮食”味!
    ——————————————
    参考资料(与情节无关,不感兴趣的读者可跳过)
    有关古代粮食产量的一些数据
    1、根据《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吴慧著),中国的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稻、麦,由于一两千年来它们的遗传基因未得根本性的改变,所以麦的产量一直保持在每亩100-200斤,水稻在每亩200-400斤。
    2、根据《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考略》(余也非著),我国历代粮食亩产最高是明清时期,北方平均亩产为1.302市石(麦为主,折130市斤),南方平均亩产为2.604市石(水稻为主,折260市斤)
    3、《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引用国民政府农林部统计手册数据,列明民国粮食亩产1936年最高,稻355斤,麦151斤,玉米194斤。
    4、1931-1936年,全国平均亩产
    稻子308斤
    玉米182斤
    麦146斤
    谷子164斤
    大豆153斤
    5、2016年代一般亩产,均为干燥原粮
    麦:500-700斤
    青稞:250-300斤
    莜麦:150-200斤
    荞麦:50-100斤(可怜的荞麦,都长在偏远贫瘠地区,粗放管理)
    大麦:530斤(多用作酿酒和饲料)
    水稻:700-1000斤
    谷子:600-800斤
    高粱:700-900斤
    糜子:400-440斤
    玉米:700-900斤。
    豌豆:150-250斤
    白薯:1100-1500斤(中国标准将白薯折成原粮,按1/5计算)

本文网址:https://www.xs39.com/xs/12/12391/714941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xs39.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