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玉米美女
推荐阅读:总裁的强婚蜜爱、官神、武道圣尊、都市医神狂婿、娱乐全人类、四玄神、浪迹武侠世界、功德之主、网游之全职跟班、甜蜜来袭,专宠伪装小萝莉!、
孙一得了清闲,打量四周。
现代的河套是一马平川的耕地,眼下的河套是沼泽,树林和慢坡。
林中往来的人影更多了。二十几米外,妇女们正往锅里加粮食,显然不只刚刚拜神时敬献的五碗。
孙一走了过去。
“忙呢?”孙一搭讪。
“哟,爷来了。”一名妇女回答。
孙一坐在灶台火堆前,用棍子拨了拨火,又加了根柴。
“看不出呢,爷还是生火的行家。”妇女一点也不生分。她其实只知道来了位“爷”做客。
孙一笑笑。户外运动,生火是必备技能。
“我看这两种米怎么不太一样?”孙一指着两个碗问。
“爷在家肯定不种地,这一个是米,一个是糜子。”
“我没种过地。”孙一老实地承认,“哪个是糜子?我看都差不多。”
“米,糜子大。”
孙一在一档电视节目里见过糜子做的“黄馍馍”,但一直没见过糜子。
“黄馍馍就是糜子做的吧?”
“可不是糜子做的嘛!”
“黄馍馍好吃吗?”
“有啥好吃的!黄馍馍是穷人家的吃食,比麦面蒸馍差远了。一看就知道爷是富贵人家的公子,爷大概是没吃过黄馍馍吧?”
“没吃过。我们那儿黄馍馍卖得挺贵的,还不好买,其实我挺想尝尝的。”
“爷笑呢!黄馍馍我吃的够够的了。爷要真想尝尝,得等几天,蒸黄馍馍要拿七成硬糜子,三成软糜子掺在一起发面,做起来可麻烦了。”
“糜子还分软硬?”
“爷你是不是连糜子都没吃过?”
“没有。”
“爷在家都吃啥粮食?”
孙一平时还真没在意过这事,想了想回答:“主要吃大米,有时也吃面。”
妇人道:“给你打个比方,大米就是硬糜子,糯米就是软糜子。”
孙一明白了,软糜子就是糯性的糜子,应该比硬糜子黏。
“那这个碗里的是硬糜子还是软糜子?”
“硬糜子,延安府都是种硬糜子,一糜子都是的硬糜子。河东的人种软糜子,他们把软糜子叫黍子。”
妇人口中的河东,指的应当就是黄河以东的山西太原和大同地区。那片地区自古以来就叫河东,还有著名的成语“河东狮吼”,好端端的河东到了明朝突然就变成了山西,但是老百姓口中还是叫河东。
孙一问:“硬糜子、软糜子哪个好吃?”
妇人答:“各有各的吃法。软糜子黏,磨成面能做黏糕。硬糜子煮熟了再炒干,能当路粮。就跟大米和糯米一样。”
孙一:“糯米太黏了,我不爱吃!我爱吃大米。”
妇人:“爷,大米是啥味道的?”
孙一吃惊:“你没吃过大米?”
妇人摇摇头:“没吃过。整个陕西就宁夏府产一点儿大米,咱穷人哪买得起。”
孙一仔细回想了一下,“大米好像也没什么特别的味道。”
孙一问妇人,“那你吃过面吗?”
妇人笑笑:“原来年景好的时候,过年能吃上白面。”
孙一不解:“我知道种大米要水田,可是种麦子旱地就可以,难道延安府就不种麦子吗?”
“种麦子也得是水浇地,咱延安府哪有多少水浇地。好的旱地种的都是谷子,差的旱地种的都是糜子。
“等等,谷子是什么?”
“我的老天爷啊,种在地里叫谷子,谷子去了皮的粮食就是米啊。”
“那糜子去了皮叫什么?”
“还叫糜子,嗯,也有叫黄米的。”
“那你们平时都是吃黄米和米?”
妇人点点头。
孙一有些感慨,自己平时根本不在意的大米白面,明朝人居然吃不起。现代卖得极贵的黄馍馍,明朝居然是穷人吃的。
孙一看看手里的黄米,又看看碗里的米,道:“我看这黄米除了比米稍微大一点点,其他没有区别。是不是结的籽大的就叫黄米,籽的就叫米?”
做饭的妇女看了一眼孙一,:“爷知道狗尾巴草不?”
“知道啊!”
“那狗尾巴草籽也能叫粮?别看三个长的差不多,跟亲兄弟一样。狗尾巴是野草,糜子是穷汉庄稼,谷子是财东粮食。”
“啥叫穷汉庄稼,财东粮食?”
“糜子没有谷子好吃。糜子产量低、谷子产量高。糜子和谷子的草秸都能喂牲灵,但是谷草比糜草好,一斤谷草能换二斤糜草。”
孙一的程序员精神开始发作,想刨根问底,“既然糜子和谷子差这么大,那为啥不干脆都种谷子呢?”
“你当谷子想种就能种!陕西年年大旱,有的年头整整一个春天一滴雨也不下,旱得把别的庄稼误了,唯独糜子不能误,只要在麦收前后下一场好雨就能种;糜子比谷子长地快,春天遭了灾,补种谷子,藩麦的都赶不上,糜子就行。俗话,芒种糜子急种谷,三伏还能种荞麦。”
这么虽然糜子和谷子样子差不多,但生长习性不同,在农民眼里,的确是两种庄稼。
不过在孙一的理解里,就是同一种植物分了两个种:谷子产量高口感好但是比较娇贵,糜子耐寒耐旱比较野蛮。能种谷子的地自然就种了谷子,种不了谷子的地就种糜子。
孙一问:“一亩地一般能打多少谷子和糜子?”
妇人:“这真没个准数。老天爷帮忙的话能打一百斤,年景不好的话也就是三五十斤。”
孙一:“我是一亩地的产量。大姐你的是一分地吧?”
妇人有些急了:“我家里种了多少年的糜子,一亩地打多少粮还能搞错不成!”
现代的农业一亩地都是八百、一千斤的产量。明朝的粮产量让孙一实在难以接受,还差点得罪了人,孙一忙换话题,
“大姐,你芒种糜子急种谷,啥意思?”
妇人:“就是在芒种时节,种糜子还来得及,但是种谷子就晚了。”
孙一:“三伏还能种荞麦,荞麦我知道,荞麦有荞麦皮,可以做枕头。荞麦去了皮叫什么?”
妇人没好气地回答:“荞麦面!”。
孙一:“那藩麦去了皮叫啥?”
妇人抄起了擀面杖。
“你忙,你忙。”孙一赶紧撤退,他觉得大姐误认为自己在调戏她。
“学点知识容易嘛!”孙一心道,“差点被当流氓了。我确确实实不知道荞麦和藩麦去了皮之后的粮食叫什么啊。”
估计奶娃那边照片也该看完了,孙一转身回了“宴席”。
——————————
参考资料(与情节无关,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跳过)
狗尾巴草、糜子和谷子
狗尾巴草、糜子、谷子,确实如文中煮饭妇女所言,是植物学上很近的亲戚。它们同属禾本科黍亚科黍族。
不要被这高大上的名字吓唬住,所谓“禾本科”,通俗地,就是草!
“黍亚科黍族”的代表就是狗尾巴草,书友完完全全可以理解成各种“狗尾巴草”。
人类农耕史上,从各种“狗尾巴草”里培育出了许多粮食品种。而且可以骄傲地,各种“狗尾巴草”粮食,都是古代中国培育出来的!
游牧文化的英文,只有“millet”一个单词泛指所有的“狗尾巴草”粮食。
农耕文化的中文,描述各种“狗尾巴草”粮食的字有:粟、黍、秫、梁、糜、稷、穄……
其中,公认的稷为百谷之首;稷神,就是粮食神;社稷,就是土地和粮食,泛指家国。
但是,粟、黍、秫、梁、糜、稷、穄具体是哪种庄稼,从唐代到清代,文人们争论地一塌糊涂。
作者认为,“狗尾巴草”品种繁多,农民在几千年里又不停地驯化“尾巴草”;中文文字的含义也在不断地演变。拿后代的粮食,去套远古的文字,不妥!
比如:考虑到语音演变和方言,粟、黍、秫,三者的发音其实一样,(各地方言中读作shu或su或sou,各种语调都有);稷、穄发音一样。所以很可能开始指同一种作物,后来随时间和地域逐渐演变分化。
而各种“尾巴草”粮,经过几千年不停地选种育种,最终胜出的,只有谷子和糜子。
谷子以口感好为优点,籽称为米,近代的文字为“粟”。
糜子以适应性强为优点。有软(糯)、硬之分。近代的文字,糯者为“黍”,不糯者为“糜”;
现代的谷子和糜子是作为杂粮出现在餐桌上的,可能有人一年也吃不了一次。但从远古直到几十年前,它们却一直是中国人的主粮。
比如,从陕北时期到建国初期,“米”一直是政府的货币基准。各地干部的待遇都是用多少斤米来规定,可见米在当时中国的普遍程度。
大米白面在普遍程度上输给米,是因为它们娇气。
稻子只能在多水的稻田生产。
麦子需要按时灌溉。
谷子可以只依靠天然降水。
另一方面,依靠天然降水造成了谷子的产量不稳定。作者查阅了不少的解放前的资料尤其是各地方志,高者如山东可达亩产160斤,低者如陕北可至亩产30斤。
现代农业,谷子一般亩产在600-800斤,糜子在400-440斤。
谷子和糜子这种只依赖天然降水就可以生产的本领,源于它们独特的光合作用,它们能够在温度较高、阳光较强、气候干旱的情况下更有效率地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糖类。在植物生理学上,具有这种独特光合作用的植物叫“C4植物”(C是元素碳的化学符号),除此之外的大多数按普通方式进行光合作物的植物,如大米、麦,则叫“C3植物”。C4植物与C3植物相比,具有喜温、喜光、耐旱、耐贫瘠的特点。
作为“狗尾巴草”粮食中的野蛮品种,糜子是当之无愧的抗恶劣环境冠军。
糜子是禾谷类粮食作物中最抗旱的作物。糜子的种子萌发出苗需水量很,能适应旱地播种;其叶片上气孔少而。糜子生产单位重量的干物质的需水量在禾谷类作物中是最低的,既能忍受土壤干旱又抗干热风。
糜子还具有很强的耐瘠性,在干旱贫瘠的土壤中能获得其它作物所达不到的产量,所以常用做开荒,改造盐碱地和治理沙漠的先锋作物。同时,它对肥料也敏感,少量施肥则增产显著。
在无霜期短、降水量少而集中的华北、西北部分地区,不能满足玉米、谷子、水稻等大宗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水热资源,因而是糜子的主产区。
另外,糜子的生长期短,是广适的复种秋作物。在无霜期短、热量不足的麦产区,冬麦麦收后不能复种玉米、谷子等大宗作物,一般复种糜子。
现代的河套是一马平川的耕地,眼下的河套是沼泽,树林和慢坡。
林中往来的人影更多了。二十几米外,妇女们正往锅里加粮食,显然不只刚刚拜神时敬献的五碗。
孙一走了过去。
“忙呢?”孙一搭讪。
“哟,爷来了。”一名妇女回答。
孙一坐在灶台火堆前,用棍子拨了拨火,又加了根柴。
“看不出呢,爷还是生火的行家。”妇女一点也不生分。她其实只知道来了位“爷”做客。
孙一笑笑。户外运动,生火是必备技能。
“我看这两种米怎么不太一样?”孙一指着两个碗问。
“爷在家肯定不种地,这一个是米,一个是糜子。”
“我没种过地。”孙一老实地承认,“哪个是糜子?我看都差不多。”
“米,糜子大。”
孙一在一档电视节目里见过糜子做的“黄馍馍”,但一直没见过糜子。
“黄馍馍就是糜子做的吧?”
“可不是糜子做的嘛!”
“黄馍馍好吃吗?”
“有啥好吃的!黄馍馍是穷人家的吃食,比麦面蒸馍差远了。一看就知道爷是富贵人家的公子,爷大概是没吃过黄馍馍吧?”
“没吃过。我们那儿黄馍馍卖得挺贵的,还不好买,其实我挺想尝尝的。”
“爷笑呢!黄馍馍我吃的够够的了。爷要真想尝尝,得等几天,蒸黄馍馍要拿七成硬糜子,三成软糜子掺在一起发面,做起来可麻烦了。”
“糜子还分软硬?”
“爷你是不是连糜子都没吃过?”
“没有。”
“爷在家都吃啥粮食?”
孙一平时还真没在意过这事,想了想回答:“主要吃大米,有时也吃面。”
妇人道:“给你打个比方,大米就是硬糜子,糯米就是软糜子。”
孙一明白了,软糜子就是糯性的糜子,应该比硬糜子黏。
“那这个碗里的是硬糜子还是软糜子?”
“硬糜子,延安府都是种硬糜子,一糜子都是的硬糜子。河东的人种软糜子,他们把软糜子叫黍子。”
妇人口中的河东,指的应当就是黄河以东的山西太原和大同地区。那片地区自古以来就叫河东,还有著名的成语“河东狮吼”,好端端的河东到了明朝突然就变成了山西,但是老百姓口中还是叫河东。
孙一问:“硬糜子、软糜子哪个好吃?”
妇人答:“各有各的吃法。软糜子黏,磨成面能做黏糕。硬糜子煮熟了再炒干,能当路粮。就跟大米和糯米一样。”
孙一:“糯米太黏了,我不爱吃!我爱吃大米。”
妇人:“爷,大米是啥味道的?”
孙一吃惊:“你没吃过大米?”
妇人摇摇头:“没吃过。整个陕西就宁夏府产一点儿大米,咱穷人哪买得起。”
孙一仔细回想了一下,“大米好像也没什么特别的味道。”
孙一问妇人,“那你吃过面吗?”
妇人笑笑:“原来年景好的时候,过年能吃上白面。”
孙一不解:“我知道种大米要水田,可是种麦子旱地就可以,难道延安府就不种麦子吗?”
“种麦子也得是水浇地,咱延安府哪有多少水浇地。好的旱地种的都是谷子,差的旱地种的都是糜子。
“等等,谷子是什么?”
“我的老天爷啊,种在地里叫谷子,谷子去了皮的粮食就是米啊。”
“那糜子去了皮叫什么?”
“还叫糜子,嗯,也有叫黄米的。”
“那你们平时都是吃黄米和米?”
妇人点点头。
孙一有些感慨,自己平时根本不在意的大米白面,明朝人居然吃不起。现代卖得极贵的黄馍馍,明朝居然是穷人吃的。
孙一看看手里的黄米,又看看碗里的米,道:“我看这黄米除了比米稍微大一点点,其他没有区别。是不是结的籽大的就叫黄米,籽的就叫米?”
做饭的妇女看了一眼孙一,:“爷知道狗尾巴草不?”
“知道啊!”
“那狗尾巴草籽也能叫粮?别看三个长的差不多,跟亲兄弟一样。狗尾巴是野草,糜子是穷汉庄稼,谷子是财东粮食。”
“啥叫穷汉庄稼,财东粮食?”
“糜子没有谷子好吃。糜子产量低、谷子产量高。糜子和谷子的草秸都能喂牲灵,但是谷草比糜草好,一斤谷草能换二斤糜草。”
孙一的程序员精神开始发作,想刨根问底,“既然糜子和谷子差这么大,那为啥不干脆都种谷子呢?”
“你当谷子想种就能种!陕西年年大旱,有的年头整整一个春天一滴雨也不下,旱得把别的庄稼误了,唯独糜子不能误,只要在麦收前后下一场好雨就能种;糜子比谷子长地快,春天遭了灾,补种谷子,藩麦的都赶不上,糜子就行。俗话,芒种糜子急种谷,三伏还能种荞麦。”
这么虽然糜子和谷子样子差不多,但生长习性不同,在农民眼里,的确是两种庄稼。
不过在孙一的理解里,就是同一种植物分了两个种:谷子产量高口感好但是比较娇贵,糜子耐寒耐旱比较野蛮。能种谷子的地自然就种了谷子,种不了谷子的地就种糜子。
孙一问:“一亩地一般能打多少谷子和糜子?”
妇人:“这真没个准数。老天爷帮忙的话能打一百斤,年景不好的话也就是三五十斤。”
孙一:“我是一亩地的产量。大姐你的是一分地吧?”
妇人有些急了:“我家里种了多少年的糜子,一亩地打多少粮还能搞错不成!”
现代的农业一亩地都是八百、一千斤的产量。明朝的粮产量让孙一实在难以接受,还差点得罪了人,孙一忙换话题,
“大姐,你芒种糜子急种谷,啥意思?”
妇人:“就是在芒种时节,种糜子还来得及,但是种谷子就晚了。”
孙一:“三伏还能种荞麦,荞麦我知道,荞麦有荞麦皮,可以做枕头。荞麦去了皮叫什么?”
妇人没好气地回答:“荞麦面!”。
孙一:“那藩麦去了皮叫啥?”
妇人抄起了擀面杖。
“你忙,你忙。”孙一赶紧撤退,他觉得大姐误认为自己在调戏她。
“学点知识容易嘛!”孙一心道,“差点被当流氓了。我确确实实不知道荞麦和藩麦去了皮之后的粮食叫什么啊。”
估计奶娃那边照片也该看完了,孙一转身回了“宴席”。
——————————
参考资料(与情节无关,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跳过)
狗尾巴草、糜子和谷子
狗尾巴草、糜子、谷子,确实如文中煮饭妇女所言,是植物学上很近的亲戚。它们同属禾本科黍亚科黍族。
不要被这高大上的名字吓唬住,所谓“禾本科”,通俗地,就是草!
“黍亚科黍族”的代表就是狗尾巴草,书友完完全全可以理解成各种“狗尾巴草”。
人类农耕史上,从各种“狗尾巴草”里培育出了许多粮食品种。而且可以骄傲地,各种“狗尾巴草”粮食,都是古代中国培育出来的!
游牧文化的英文,只有“millet”一个单词泛指所有的“狗尾巴草”粮食。
农耕文化的中文,描述各种“狗尾巴草”粮食的字有:粟、黍、秫、梁、糜、稷、穄……
其中,公认的稷为百谷之首;稷神,就是粮食神;社稷,就是土地和粮食,泛指家国。
但是,粟、黍、秫、梁、糜、稷、穄具体是哪种庄稼,从唐代到清代,文人们争论地一塌糊涂。
作者认为,“狗尾巴草”品种繁多,农民在几千年里又不停地驯化“尾巴草”;中文文字的含义也在不断地演变。拿后代的粮食,去套远古的文字,不妥!
比如:考虑到语音演变和方言,粟、黍、秫,三者的发音其实一样,(各地方言中读作shu或su或sou,各种语调都有);稷、穄发音一样。所以很可能开始指同一种作物,后来随时间和地域逐渐演变分化。
而各种“尾巴草”粮,经过几千年不停地选种育种,最终胜出的,只有谷子和糜子。
谷子以口感好为优点,籽称为米,近代的文字为“粟”。
糜子以适应性强为优点。有软(糯)、硬之分。近代的文字,糯者为“黍”,不糯者为“糜”;
现代的谷子和糜子是作为杂粮出现在餐桌上的,可能有人一年也吃不了一次。但从远古直到几十年前,它们却一直是中国人的主粮。
比如,从陕北时期到建国初期,“米”一直是政府的货币基准。各地干部的待遇都是用多少斤米来规定,可见米在当时中国的普遍程度。
大米白面在普遍程度上输给米,是因为它们娇气。
稻子只能在多水的稻田生产。
麦子需要按时灌溉。
谷子可以只依靠天然降水。
另一方面,依靠天然降水造成了谷子的产量不稳定。作者查阅了不少的解放前的资料尤其是各地方志,高者如山东可达亩产160斤,低者如陕北可至亩产30斤。
现代农业,谷子一般亩产在600-800斤,糜子在400-440斤。
谷子和糜子这种只依赖天然降水就可以生产的本领,源于它们独特的光合作用,它们能够在温度较高、阳光较强、气候干旱的情况下更有效率地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糖类。在植物生理学上,具有这种独特光合作用的植物叫“C4植物”(C是元素碳的化学符号),除此之外的大多数按普通方式进行光合作物的植物,如大米、麦,则叫“C3植物”。C4植物与C3植物相比,具有喜温、喜光、耐旱、耐贫瘠的特点。
作为“狗尾巴草”粮食中的野蛮品种,糜子是当之无愧的抗恶劣环境冠军。
糜子是禾谷类粮食作物中最抗旱的作物。糜子的种子萌发出苗需水量很,能适应旱地播种;其叶片上气孔少而。糜子生产单位重量的干物质的需水量在禾谷类作物中是最低的,既能忍受土壤干旱又抗干热风。
糜子还具有很强的耐瘠性,在干旱贫瘠的土壤中能获得其它作物所达不到的产量,所以常用做开荒,改造盐碱地和治理沙漠的先锋作物。同时,它对肥料也敏感,少量施肥则增产显著。
在无霜期短、降水量少而集中的华北、西北部分地区,不能满足玉米、谷子、水稻等大宗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水热资源,因而是糜子的主产区。
另外,糜子的生长期短,是广适的复种秋作物。在无霜期短、热量不足的麦产区,冬麦麦收后不能复种玉米、谷子等大宗作物,一般复种糜子。
本文网址:https://www.xs39.com/xs/12/12391/714940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xs39.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