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8章 设立登闻鼓

推荐阅读:煌煌天道无上剑宗开局抓到一瓶成神液快穿:开局满级金钟罩开局奖励七张人物卡肆意神豪生活录我在斗罗玩卡牌领主之杀伐天下柯学养猫人科工狂人地府重生:大佬,你命没了!

    笔趣阁 最新永久域名: ,请大家牢记本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
    看着公子熙这般如丧考妣的模样,众人都不禁心有戚戚。
    庆忌见状,倍感无语。
    公子熙这厮,怕不是在飙演技?
    他与晏婴的感情如此之深?
    情真意切?
    不过,庆忌可以肯定的是,公子熙靠着自己的这一影帝级别的演技,收拢了一大波的人心……
    此子有前途!
    “晏圉,还请节哀顺变。”
    庆忌吊唁了一下故去的晏婴后,又来到其子晏圉的面前,缓声致意道。
    “多谢大王。”
    此刻的晏圉,披麻戴孝,眼中的泪痕犹在,却还不至于跟公子熙一般,哭得死去活来的。
    这倒不是晏圉不够孝顺,而是这种事情,难说。
    悲伤至极之人,有时候还未必哭的出来。
    晏婴高寿,一直活了八十三岁,这才故去,绝对是寿终正寝。
    人家之有丧,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于喜。
    而俗有所谓喜丧者,则以死者之福寿兼备为可喜也。
    年纪在八九十岁,这样的死者葬礼可谓喜丧。
    儿孙们就不会那么悲伤。
    公子熙为收拢人心,这般哭泣,倒是让庆忌有些无所适从。
    不过,这个时代,至少在吴国并没有“喜丧”的说法。
    故而在丧葬之事上,作为弟子的公子熙如何哀伤哭泣,都是他自己的事情,庆忌不会去管。
    至于公子鸿、公子恒等吴国的诸公子,凡是被晏婴生前教导过的人,尊师重道的他们,也都在胳膊上绑着白带,以示哀悼之情。
    稍微矜持一些的诸公子,都没有如公子熙一般为晏婴哭丧。
    “大王,家父生前,曾嘱咐臣丧葬之仪一切从简,以薄葬之,还请大王准许,勿要赏赐丧仪之物……”
    闻言,庆忌叹了口气,道:“既是晏子临终之遗愿,寡人自当满足。”
    以晏婴的地位,再加上偌大的影响力,庆忌作为国君,赏赐一些丧仪之物,那是必不可少的。
    甚至于,庆忌还可能专门为晏婴举行国葬。
    只是,以晏婴的为人,又怎会让庆忌这般劳民伤财的为自己举行国葬?
    晏婴原本就是一个勤俭节约之人。
    晏婴认为,节俭是一个贤人的基本品质。
    所以,他对那些富贵骄奢,铺张浪费的人或行为从心底里抱有一种反感……
    晏婴从不接受礼物,大到赏邑、住房,小到车马、衣服,都被他辞绝。
    不仅如此,晏婴还时常把自己所享的俸禄送给亲戚朋友以及黎庶。
    这样的一个晏婴,如何能让人不敬重?
    “大王,这是家父生前所言,命臣所书之奏表,当献于大王。家父曰,这是他的最后一道奏表,请大王细细斟酌之。”
    晏圉从衣袖中,掏出了一道奏章,递给庆忌。
    当着灵堂,庆忌并没有立刻打开奏表阅览,只是藏到了自己的袖子里,神色如常。
    ……
    回到滋德殿后,庆忌便打开了晏婴为自己所献上的最后一道奏表——
    “……禽兽以力为政,强者犯弱,故日易主。今群去礼,则是禽兽也。”
    “群臣以力为政,强者犯弱,而日易主,君将安立矣?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
    “广开言路,无所讳忌,而台谏所击不过先朝之人,所非不过先朝之法,正是以水济水……”
    “路鼓之设使闾阎之幽悉达于殿陛之上,口庶之贱咸通乎冕旈之前,民无穷而不达,士无冤而不伸。”
    “此和气所以畅达,而天地以之而交,治道以之泰也欤……”
    洋洋洒洒一千余字,却是晏婴根据吴国当前的吏治,给出了最为中肯的建议。
    晏婴入吴,已有十年之久,却只是在做学问,传扬自己的学说。
    十年来,对于吴国的政事,晏婴可谓是不闻不问。
    没想到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晏婴还能向庆忌提出这样的谏言。
    “唉!”
    庆忌不禁喟然长叹一声,心中颇为唏嘘。
    他知道,晏婴在奏表中所云,皆为实情。
    实际上庆忌也已经准备根据吴国现在的这些弊端进行改革,整肃一下吏治,只是一直都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
    在两日后的大朝会上,庆忌召集群臣,凡是朝中官秩在六百石以上的公卿大夫,都必须到奉天殿参与朝会。
    一般的朝会,不会如此庄重,除非是庆忌要有大事宣布,有关乎社稷兴亡的大事商量……
    “大王万年,万年,万万年!”
    二百多位吴国的公卿大夫,穿着清一色的玄色朝服,头戴进贤冠,手持牙笏,在各自的坐席上,朝着陛台之上的庆忌大礼参拜,山呼万年。
    “众卿免礼,平身!”
    “谢大王!”
    随着庆忌的大手一挥,群臣就都纷纷落座,一脸庄重肃穆的神色。
    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正襟危坐。
    高坐于陛台之上的庆忌,环视一周后,便拿起一道奏章,缓声道:“二三子,今日朝会,不为其它,只为议政!”
    “何政?时政也!”
    “寡人手上拿的,是为晏子在生前,为寡人献上的最后一道奏疏,可谓‘遗表’也。”
    “寡人为我吴国之江山社稷所计,针对时政,提出了数条政策,寡人深以为然。故,今日朝会,与二三子共议之!”
    顿了一下,庆忌放下手中的奏章,眯着眼睛道:“晏子奏请寡人,效仿上古之世,效仿中原列国,于宫外立登闻鼓,各地官吏,凡郡、县,府衙门口,也当立登闻鼓,号‘路鼓’。”
    “凡民有冤情者,可层层上报,层层告状。”
    “乡而不决,可报于县。县而不决,可报于郡。郡而不决,可报于寡人或廷尉府。”
    “二三子以为,可行否?”
    “这……”
    听到这话的吴国群臣,都不禁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起来。
    登闻鼓,可谓是古代的一种重要的直诉方式之一。
    早在西周初年,便设有登闻鼓,当时称作“路鼓”。
    后边的历朝历代,也都设有登闻鼓。
    唐代登闻鼓约始设于高宗年间,武则天时还创有匦使院。
    元朝亦设登闻鼓、邀车驾。
    登闻鼓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重要性大不相同,历朝或有增补,如邀车驾或公车上书、叩阍……

本文网址:https://www.xs39.com/xs/11/11858/666997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xs39.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