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感言(长文)

推荐阅读:东京道士邪龙道遮天之人王炼器狂潮锦谋逆庶妖舞扬威极品夫妻医锦还厢邪风曲

    再次打开起点后台,有种近乡情怯的感觉,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起。长久写作,已经让我对这里产生了类似精神寄托的情感。
    不管怎么,先给诸位读者大人拜个年,祝大家在鼠年平安快乐。
    然后,我想跟大家聊聊这次的疫情和中医,以及徐乐。
    如今疫情仍在持续扩散中,即便是专家也不能百分百预估其后的走向。
    这里要向战斗在防疫、抗疫战场上的所有医护人员、工作人员、后勤保障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
    他们都是平凡之中见伟大的人,了不起的人。
    好了,话锋一转,要中医了。
    中医的概念和范畴在这些年越来越模糊。在这里的中医,姑且限定为有医师执业资格,在公立医院执业,或是合法注册的药店坐堂行医的中医医师。
    不是那些传中的大师,神秘老人,街头巷尾的奇人……而是那些真正的,国家认可的,有证的中医。
    这次疫情爆发后,中医很快跟进,各省卫健委都开出了一些方子,多以滋阴润肺,固表扶正为主。
    这些药剂当然不能没用,因为人的身体调好了,免疫力就上去了,感染可能性就低了,这个在逻辑上没有问题。但是,所有人都应该知道,能够预防、免疫病毒的只有针对特定病毒研发的疫苗。
    虽然现在也传出了一些中医在疫情中发挥作用的报导,但是我从这些报导中还没有见到干货。
    这里的干货包括诊记录和医生开出的方子。
    就诊记录可以让其他医生大致判断病因病机,方子是主治医生对病情的认知和处理手法。没有这两个资料,笼统一句中医发挥了作用,是不能服人的。
    这口吻是不是很像中医黑?
    我倒是觉得,中医黑更多些,中医粉更理智些,中医或许才有救。
    正如有人批评我,《大国医》对中医的影响很不好。因为这个故事里,让人觉得中医太简单了。而且作为一个明朝的医生,徐乐竟然不好好学方剂,行医的时候也不做完备的就诊记录,简直是草菅人命。
    我后来中止这本自己成绩最好的,也是感觉自己做了一件坏事,抱着玩玩而已的心态误导了很多人。
    或许以后有时间了,我会写一本保证基本层面正确的中医文。但是现在,容我先蹭一下疫情的热度,讲一下【没有中医知识的普通人,该如何看中医】。
    首先澄清一个误区,中医不是拿两千年前的手段治疗一切病症的巫术。
    这个不需要辩论,翻开《黄帝内经》,看看里面有多少绝症就知道那时候的医疗水平。其后有医圣张仲景这个高峰。然后历代都有名医闻世。到金元四大家,医学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朱丹溪居功阙伟。
    明代是中医的整体性高峰,江南的会诊制度促进了医生之间的交流。第一个自发的医生行业协会也产生在明代,医生之间互相讨论病案,探寻治法,自律律他。
    再到叶天士,再到蒲辅周、赵绍琴等等……中医是一代代医家呕心沥血完善出来的医学。
    明白了这点,看中医的时候就有了一条基准线:如法。
    中医医生必须恪守近三千年以来的行医法则。
    形式上如法的医生,未必能治好病;但是形式上都做不到如法的医生,肯定治不好病——瞎猫碰到死耗子是概率学问题,暂不讨论。
    首先,从病人进门,医生就应该观察病人的姿态、面色、情志精神。这是望诊。整体上判断,绝不可缺。所以如果一个医生头也不抬,这显然是要扣分的。
    两人对坐,医生要进一步看印堂,看眼眸,看口鼻,看发色……然后和善地问病人主症。
    病人话的时候也是闻诊的开始,当然这点对就诊的普通人来可能意识不到。
    问完主症之后要询问兼症。
    举例来:某人因为胃痛去就医,主症就是胃痛。但是造成胃痛的可能性有很多,为了确诊就得问是否心慌心悸、是否夜中安眠等等兼症。
    兼症的询问精准与否取决于医生的经验和诊断水平,但是这还远远不够。
    如果你是初诊病人,医生还要问你的家族病史、曾经的重病史、手术史。
    在此之后,要从头到脚问一遍身体状况。
    是否有——头晕头昏头痛脑鸣、眼干涩痒、鼻塞鼻涕、耳聋耳鸣耳中痛、口干涩苦味、牙痛牙酸、咽痛、喉痛、胸闷气短、心慌心悸、胁下痛、胃胀痛、肠鸣、腹坠胀痛、大便是否正常、晚上是否难以入睡、是否多梦、是否早醒、是否起夜、是否夜醒、夜醒之后能否迅速入睡、平日情绪如何、怕冷怕热、是否易汗、手足是否冷、汗、从颈椎到脚跟各关节是否有疼僵。
    妇女还要问月经色、量、时,以及白带的性状。
    如果有胃痛、腹痛的病史或者症状,还要触诊。像盆腔炎,痛的时候未必能去拍片,不痛时去拍片又没用,而简单按一下就可以确诊了。
    这些问完,医生手中的病案基本就成形了,基本的病位、病机也心里有数了。
    这时候就要把脉。
    在先秦的时候,医生摸的是三部九侯。头、手、足为三部,各分上中下为九候,从头摸到脚。从晋代开始,脉诊以按寸口脉为主,大大节省了医生的体能。
    寸口脉大家可以百度,很详细。
    各家对脉诊的重视程度其实并不一样,普遍标准是摸出寸关尺的脉象。
    寸如何,关如何,尺如何。左右一共六脉,各有浮沉数迟、洪滑濡涩、大长短、气血是否充盈……等等这些都是基本,必须能摸准,并且记录在案。
    另外,脉诊必须空腹(食后一时)。
    再然后看舌苔,舌形,舌质,舌下青筋。
    这是清中后期开始流行的补充诊法,因为简单方便,不像脉诊那么容易出错,所以普及率很高,很多老人家都会看。
    但注意:这是补充诊法,要记录在案,但是不能取代脉诊,尤其不能取代问诊。
    就问、脉两诊而言,问诊和脉诊一样重要。如果看陈年旧书就会发现:有不少医生只摸脉不问诊,就会被诟病医德有亏。
    这就是四诊参合的全过程,如今中医同样与时俱进,要“五诊参合”,多加一个微观(生化)辨证。
    我们一般会让病人去做几个常规化验:
    ——血常规,看血糖尿酸;这两个问题在初期是很好解决。
    ——甲状腺素,T3/T4/TSH。尤其是甲减病人,除了抑郁并没有其他明显症状,所以这个检查对确诊很有意义。
    ——孕激素六项(雄、雌激素)。对女性月经问题,儿童发育问题都非常重要。
    如果有必要,医生也会开其他检查。不要中医为什么用“西医”的方法,这是医学对现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应用。
    请相信,中医始终是在进步的,所以去看中医也别忘了带上自己的体检报告和检查报告。
    诊断方面基本如上所述。大家可以估算一下初诊病人的诊断时间,不可能少于十五分钟。
    还有的医生,会让你先坐一会儿,聊会天,喝口茶,确定状态稳定了再动手,这就三十分钟以上了。这种医生往往水平更高,更负责任,在休息、聊天、喝茶的时候也在观察你的生理、心理状态。
    当然,前提是他不是很忙。
    诊断之后医生开始开方子。
    方子有大有,到单味药,比如独参汤(=。=!)大到——
    十二三味药。
    最多十四味药吧!
    再多就配不平了。
    方剂学作为中医的一个学科,不是把能用的药都扔进去就大功告成。
    它是一个很复杂的匹配程序,确定君臣佐辅,有明确的升降出入指向。一副药下去,药力如何走,是先上后下还是先下后上,对病情有直接影响。
    古人把用药比作打仗,医书写得跟兵法一样,就是这个原因。很多火不是轻易能去的,很多虚也不是想补就能补的,还要考虑整个身体系统,而且它还是动态的。
    药过十二三,基本就失去了指向性,升降出入混乱,这还治什么病?
    并不是每个医生都如韩信一样,统兵多多益善。
    事实上韩信就那么一位,历史上能够与韩信比肩的也就那么几位。你可以买张彩票试试,如果没中五百万,那么多半碰不到韩信那个级别的医生。
    这里顺便一下膏方。
    那是特定时间特定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现象,不是中医的常态。
    开药的医生必须对病人的情况了如指掌,自身水平过硬,可以准确判断短时间内气候变化以及病人的身体变化。在十分有必要,且条件不允许每周视诊开药的情况下,使用膏方。
    换言之,市面上的膏方不可信。
    吃得好的,那是运气好,正好适合你。吃得不好的居多,普遍会上火,还有的更糟糕。这个就跟买彩票一样,看各人吧,不深入讨论。
    方子开完就结束了么?
    并没有。
    医生还得告诉你这个方子怎么煎,怎么吃。
    首先,代煎是不提倡的。比如川芎、黄连,轻用和重用药性不同。每付药必须单独煎才能保证方剂的正确性。如果六天的药都混在一起,原本轻用的药材变成重用的剂量,方子就破坏了。
    煎的时间长短同样重要。
    短煎药有五分钟十分钟(尤见于呼吸道急症)到十五分钟、二十分钟的;中等的煎三十分钟;长的煎四十分钟。
    不同的时长决定汤药的作用位置。
    短煎取其气,走上焦;三十分钟的取气味,入脾经转运;长煎的取其味,入下焦。
    不是随心所欲煎开了都一样,就跟坐地铁一样不能随心所欲是条线路就上。
    服药有空腹有饭后之别。
    空腹可以是食后两时且饭前一时;饭后服用就是饭后一时。如果饭后一时忘了服药,那吃点东西,过个二三十分钟也行。
    之所以要区分,一是保护肠胃,二是控制汤药的走向,仍旧是升降出入的问题。
    该空腹服用的不心饭后服,可能药效基本就没了。
    该饭后服用的空腹服,可能会胃痛、呕吐、心慌心悸。
    汤药都必须热服。
    有先煎、后下药必须如医嘱先煎或者后下。理由基本如上,问就是“四气五味”、“升降出入”。
    还有忌口。
    服药期间,人的脾胃会受到影响,高蛋白如水产类,生冷的包括饮料和水果,这些都要戒掉。因为药物作用,平常可以吃的水果,在服药期间都可能造成身体不适,尤其是在吃补药的时候。
    等医生交代完了煎服法,忌口,最后:好好休息早点睡。
    这才算是结束。
    个别病人服药三天之后还要联系一下,看看反应。
    写到这里做个总结:
    -医生不看人;扣分!
    -医生不详细问诊;扣分!
    -医生摸脉草率,脉案模糊不精确;扣分!
    (到这里如果扣得分太多,应该就可以告辞了。搭脉一两分钟装装样子的,直接告辞。)
    -询问病情,医生有义务给你解释,不予解释的,扣分!
    -方子超过十二味,不能解释清楚的,出局!
    (一开二三十味的,肯定是卖药的,直接告辞。)
    -不告知煎服法、忌口的,扣分!
    -一个方子一般吃3天和6天。3天是急症或者轻症,一般6天。因为七日来复,第七天不吃药,让身体自己变化,第八天就要换方子了。
    一开就是十天半个月的药,直接告辞吧。
    中医是辨证施治,以上流程一步都没法省。细究起来,对症下药绝不是个褒义词。
    看到这里,大家是否觉得跟常识中的不一样?
    如果不一样,那就去找做得到的中医看。要么就去看西医,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中医的爱护和倒逼。
    我看到很多病人年纪一大把,背着大包大包的中药,回家甚至要用铁锅煮……真心觉得难过。
    还有的癌症术后病人,一个方子吃半年,甚至吃一年。
    让人心痛且无语。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逻辑:
    其一,中医辨证施治,服药6天之后如果身体没有变化,那明方子有问题呀。方子既然有问题,为什么还要继续吃?
    其二,服药后6天,身体产生了变化。既然身体产生了变化,那接下去的疗程就要根据变化改变方子。身体变而方子不变,这样得通么?
    完医生,我们再病人自己。
    首先是谨遵医嘱,包括煎服法、饮食忌口。
    这个是临床上最痛苦的地方,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有些老阿姨觉得人生经验丰富了,根本不按煎服法来。
    至于忌口,那更是呵呵哒。
    为了自己的健康,多少还是听点吧。
    其次看中医需要坚持。
    这里不是中医慢,实际上很多西医要终身服药的疾病,中医都可以根治。拿出一年时间吃中药,得以根治,相比终身服药,仍旧还算是快的。
    诚如上文所,七日来复,到了七天要换方子,所以必须去看病。不能自己的症状没了就不去了,很多病都是先解决了症状才开始真正治疗。
    什么时候结束,应该由医生判断。他用药收尾,这个病才算解决。否则年年复发,反过来怪医生水平不行,那就不讲道理了。
    最后,跟医生要多沟通,信任医生。
    医生就跟侦探一样在探寻疾病的真相,多点线索总是没错的。
    而且在医行,医德往往跟医术成正比。能做到流程上一丝不苟,态度上和善可亲的医生,他们的医术往往不会差到哪里去。医德同样不会差,绝不会为了诊费故意拖延病程,请信任他们。
    都是假的,以上这些都是真的。
    相信聪明的朋友已经看出来中医并不适合应对大规模疫情了。
    在没有现代医学,尤其是传染病学、检疫防疫之前,中医医生都是硬着头皮上,基本手段就是隔离,石灰,用套方。
    作用肯定是有的,比如我们可以查证的:
    59年蒲辅周蒲老抗击石家庄乙型脑炎,那时候西医力量薄弱,还是在靠中医,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刘仕昌刘老在03年非典时出的诊断和方子也是大功一件。虽然邓老功劳也不,但是上阵诊断开方的是时年89岁的刘老。后来刘老被授予三等功和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称号。
    但是时至今日,在大规模消杀病毒、大规模隔离收容诊治方面,强调个性化治疗的中医并不擅长,而且并没有在这个领域点技能点,理所应当让给擅长公共医疗的医生。
    中医在现下的责任是打好辅助,没必要去抢ADC的人头,这并不丢人。
    我觉得与其出效果不明的方子让社会哄抢板蓝根,不如为一线的医护人员针对性开些调养、恢复体能的方子,减轻他们的身体负担,哪怕改善睡眠质量都是好的。
    只要有利于病人,功成何必在我。
    以上这些已经脱离了“如何看中医”这个题目,但是有些话早就想写,实在没空,今天一并倾诉,还请诸君参详。
    最后要徐乐。
    这本书,开始是想写世情流的,并不打算真正写中医。照我最初的想法,徐乐这样的“土著”,可能终其一生也就是个“地方名医”,跟“大国医”相差甚远。
    后来被教育了,这样肯定会扑街扑死。
    我也慌了,结果就糟了。
    本来我还想每年写一点,把这个故事交代清楚,但是这两年事情太多,总是顾不上,停下来也想不出该怎么写,就成了如今的模样。
    多了都是泪。
    总而言之徐乐在接下去的日子里会在广西行医,然后遇到师叔祖,升级之后被徐有贞找到,带回北京给两位皇帝治病。
    在给景泰帝治病的时候,他与这位贿赂大臣的皇帝成了朋友。
    再接下去就是夺门之变。
    他因为与英宗本就有交情,所以替景泰帝求情——符合他讲义气的人设。
    结果证明政治家是不讲友情和义气的。
    景泰帝被软禁,后来早逝。
    英宗不忍心伤害乐,给了他一大笔钱,革除官身,回乡潜心医学,成为一方名医。
    徐乐本身没有什么著述,但是他继承发展了八纲辨证,找到了温病的脉络,主持了江南医生行会,教了许多学生,为后来出现的医学高峰做了许多工作。
    徐乐的感情生活无法概括,反正他哥一直都没回来。至于跟谁成亲了,是否跟嫂子分居,就交给大家脑补吧。
    最后,再次祝愿大家在庚子年这个糟糕的年份里,好好保重,来日再见。

本文网址:https://www.xs39.com/xs/14/14198/841694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xs39.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