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3章 科举开始

推荐阅读:NBA之谦谦君子王者天涯终极战兵探灵笔录千金萌妻:临时未婚夫萌妻在上:腹黑BOSS变绵羊超级种植园九天战帝恶人从慕容复开始进化终点

    第913章科举开始_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_橡皮泥_书海阁(shuhaige)shuhaige
    第913章科举开始第913章科举开始→、、、、、李彻此举,绝非一时兴起。
    所谓成立立法司,也更非简单地增设一个衙门。
    在他对大庆未来政治结构的设想中,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应该交由不同机关执掌,令其各自独立运作,又相互牵制平衡。
    听起来很熟悉,其实这就是‘三权分立’雏形,只是大庆尚有世家和皇权的参与。
    他比谁都清楚,三权分立制度绝非民主的终极答案。
    在前世西方的政治实践中,三权分立几乎从未真正实现过,三权之间相互渗透的情况十分普遍。
    总统拥有否决立法的权力,还可以通过委托立法部分行使立法权;最高法院可以通过宪法解释权,参与行政机构的政策制定;国会则能够利用拨款权,参与行政决策等。
    而在这个封建土壤深厚的时代,三权分立又能扎根多深、发挥多大效用,尚且是未知之数。
    但,它至少能在这铁板一块的旧秩序上,撬开一道缝隙,为民主思想萌发的新芽,让出一线阳光与空间。
    李彻曾无数次思考过,为何封建王朝如此稳固?
    其实前世的清末,也曾经寻求立宪,走向民主。
    但却是举步维艰,阻力重重,最终还未能立宪便被推翻了。
    其实大清那个鸟样子,即便没被推翻,也根本不可能成为‘君主立宪制’的国家。
    归根结底,在于民智未开,绝大部分百姓被压迫太久,处于愚昧之中。
    而想要开启民智,只有大力推行教育,打破世家门阀对知识的垄断。
    除此之外,还有更关键的一步,就是要削弱那套实行了几千年、严密而强大的封建官僚体系,停止士大夫阶层对亿万黎庶的压迫。
    ‘青天大老爷’听起来是个美好的词汇,承载着百姓对清官的无限期盼。
    可若民众的头顶永远悬着一位乃至一群‘青天大老爷’,凡事都指望着他们来做主,来为自己申冤。
    那么独立的公民意识便永无萌芽之日,真正的民主思想更无从谈起。
    人民,将永远无法学会为自己负责,无法真正地站立起来。
    这就是所谓的膝盖软,别说在古代了,即便到了后世,这种情况也没能完全消除。
    因此,李彻推行初步的三权分立,其深层用意,就是要为天下平民百姓争取宝贵的成长时间。
    唯有先将官僚手中那难以制约的权力加以分割、削弱,才能将更多的权利与空间让渡出来。
    大庆未来的政治格局,才有可能引导民众逐步参与进来,学习自治。
    他看着面露震撼的文载尹,沉声解释道:“文老,如今的朝廷实质上已有两套班子,内阁算一套,总揽机要;朝廷六部是另一套,分管具体政务。”
    “朕需要他们二者互相牵制,避免一方独大,但眼下看来,他们之间的制衡之力还远远不够。”
    “不说别人,就说文老您,手里管着立法之事,还想着回到内阁。”
    “如此一来,虽然朝廷有两套班子,但掌握权力的终究是一群人,阶层终究被固化。”
    李彻的话很直白,不像是帝王能对臣子说出来的,但文载尹终究不同,他是个传统意义上的正人君子。
    听了李彻的话,文载尹第一反应是面露羞愧之色:“陛下,老臣......”
    李彻摆了摆手:“朕不是在埋怨你,朕知道,你也没想到这一层面。”
    他顿了顿,目光锐利起来:“所以,朕需要创立一个立法司。”
    “立法,绝非一劳永逸之事,不是说你今日编撰出一部《天兴大诰》,后世子孙便只能奉为金科玉律,一字不得更易。”
    “法律是有时效性的,今日看来完美无缺的律条,数十年乃至上百年后,时移世易,很可能就成了漏洞百出、阻碍进步的‘弊法’。”
    说的就是你,朱重八!
    老朱的《大诰》算是其中的典型案例了,世人皆知洪武帝允许百姓手持《大诰》告状,官差不允许阻拦,甚至家中有《大诰》者,还能减刑。
    却不知《大诰》里面的内容,过分理想化,对百姓的管理也过于严苛。
    有些法条不说在后世落伍,放在老朱那个年代都不可能实现。
    其实朱元璋的初心是好的,他能给予百姓上告的权力,却忽视了其存在的弊端,而家家皆有《大诰》,也让一些不法之徒有了铤而走险的胆量,毕竟还有减刑存在。
    “立法司的作用,便在于此。”李彻深深看着文载尹,“你们不直接参与日常政务,却独掌对法律的解释、修订与完善之权。”
    “你们要做的,是随时审视现行法条,剔除其中的不合理之处,弥补漏洞,使其能跟上时代变迁的脚步。”
    文载尹听到此处,心中已是惊涛骇浪。
    他的政治智慧不低,能清晰地感受到,这个立法司被赋予的权力是何等巨大。
    它超然于日常行政之外,却手握界定一切行为准则的标尺,甚至能对世代相传的祖宗成法做出更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第913章科举开始_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_橡皮泥_书海阁(shuhaige)shuhaige
    第913章科举开始第913章科举开始→、、、、、这简直是......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超越了皇权。
    似乎看穿了文载尹内心的顾虑,李彻笑了笑,语气放缓道:“当然,法律绝非儿戏,不能说改就改。”
    “立法司内部需要有审议与核查机制,外部也必须有相应的制约,譬如最终的裁决之权仍在朕手,重大修法也需经过廷议。”
    “朕要的,不是又一个权力无限膨胀的衙门,而是一个严谨、独立、能与时俱进的立法机构。”
    他的目光落在文载尹身上,充满了期许:“朕的臣子当中,文老是最刚正不阿的,行事有原则、守底线。”
    “正因如此,朕才愿将这关乎国本的重任,托付于你。”
    李彻站起身,走到文载尹面前,语气转为温和:“文老,此事关系重大,你不必立刻回复朕。”
    “回去好好思量,这个摊子能不能接,愿不愿接,想清楚了再来给朕答复。”
    说罢,将那本律法草稿放回文载尹手中。
    文载尹手捧律法草稿,只觉得轻飘飘的,却又重如山岳。
    “臣告退。”他深深吸了一口气,躬身行礼,缓步退出了养心殿。
    望着文载尹的背影,李彻也沉默了片刻,才回到桌案后面。
    他也不知道自己的这一步走得对不对,步子迈的是不是有些大。
    李彻很清楚,民主之事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数代人的持续努力。
    或许下一代君王又滋生了野心,下一批朝臣又成为了优越的上层阶级,脱离了民众。
    所以,李彻需要真正的盟友,一批真正的有识之士。
    而这些人,都要从科举之中获得。
    李彻继续将目光投向考卷,帖经、墨义之后,剩下的还有诗赋、经义、策问。
    他不准备将诗赋搬上考卷,不是因为不喜欢,实在是诗赋这东西对治国无用。
    当然不是因为李彻不喜欢诗赋,没有人不喜欢诗赋,那是人类浪漫情感的结晶。
    但是,这种浪漫救不了国家。
    李彻也很喜欢李白,甚至可以称得上崇拜,但喜欢归喜欢,自己若是唐玄宗,也不会用他李太白。
    而经义和策问,就是可以搬上考卷的题目。
    所谓经义,相当于今天的论述文,但内容局限于儒家经典。
    考官从四书五经中摘取一句话或一个命题,要求考生阐发其微言大义,阐述其中的儒家思想和哲理。
    经义就是进一步考察学子的学识,属于正统儒家学子的舒适区,但不是李彻的舒适区。
    虽然李彻脑子里有原主的记忆,对四书五经也有所了解,但距离儒学大家可差的太远了。
    所以经义还是要交给陶潜、文载尹这些大儒来出。
    而策问则不同,相当于后世的申论或政策分析论文。
    考官提出关于经史、时政、治国方略等方面的实际问,要求考生发表见解,提出解决方案。
    例如:如何治理黄河水患、如何整顿吏治、如何防御边患等。
    目的是为了考察考生的政治见解、治国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面的广度,也是科举考试中最高层次的题目。
    李彻思考片刻,提笔写下如何开民智?的考题。
    至此,一份副卷便编纂好了。
    李彻阅览了一遍,十分满意,感觉这套卷子比主卷更好,或许一个月后用这套卷子也无不可。
    他将卷子卷好,用印泥封住,随后起身藏在身后书架的暗格之中。
    “怀恩。”
    “奴婢在。”
    “看好这个书架,下面的人进来打扫养心殿时,不许触碰书架。”
    “喏。”
    一月的时光,倏忽而过。
    春意尚未完全褪去,夏天便已经悄然降临,帝都却已被人潮与喧嚣点燃。
    天边刚泛起鱼肚白,通往贡院的各条主干道上,已是人影幢幢,摩肩接踵。
    来自天南地北的学子们,无论出身寒微还是家世尚存,无论年少气盛还是两鬓微霜,此刻都怀揣着同样忐忑的心情,汇成一股浩荡的人流走上街道。
    今日,是新朝首次恩科会试之期。
    喜欢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请大家收藏:(shuhaige)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书海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xs39.com/xs/0/192/1242298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xs39.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